叢芳
【摘要】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用在教學中同樣適用。有時教師對教案設計得再完美也難以阻遏突發狀況的發生,有時整堂課的引導設問再精巧,在重難點處還是不過關,然而,一個不經意的細節,就可以暴露出學生的思維狀態。教師如果抓住這個時機,不斷追問發掘,就可以一舉攻克難點。
【關鍵詞】分數教學 細節處理 猜測 理清思路
希冀自己的課堂精彩紛呈,授課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這是每一位教師的職業追求,一個有著職業追求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會嚴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希望自己的每節課都堪稱優質課、示范課。為此,許多教師付出了很多努力,絞盡腦汁制作出各種奇特、玄妙的課件。然而他們可能忽視了一個重點,一堂課中最能觸發學生思考動力的是那些臨時生成的細節。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對細節的捕捉和應對處理,體現了一個教師的課堂智慧,發現細節、利用細節,才能創造出富有靈氣的課堂。筆者結合“分數的再認識”一課的教學談談對細節的處理方法。
一、單刀直入,過渡自然
師板書:分數“1/2”。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數嗎?會讀嗎?誰能介紹一下這個數字的意義?
生齊:會。
師板書:分數、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數量關系。
師:看來同學們的基礎還算牢固,我們過去學到的只是分數的“皮毛”,今天咱們來學習分數的精華好嗎?
師板書:分數的再認識。
生齊:好。
思考:沒有冠冕堂皇的語言,也沒有色彩斑斕的畫面,只有開門見山的引入,這樣不繞彎子的導入,可以迅速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對分數初步認識的知識,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完全暴露出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一下子就由學生自己說了出來,學習目標也自然而然地被提出,很好地詮釋了“再認識”的課題,讓數學課堂不再裝腔作勢,而是充滿坦誠。
二、先猜測后驗證
師(故作神秘):老師手里有兩盒奧利奧餅干(里面分別裝有8塊草莓味的夾心餅干),我想讓兩位“美食家”上來分別拿出每盒餅干總塊數的1/2,看看能拿出多少塊?
學生活動:兩位愛吃零食的女生都拿出了4塊餅干。
師板書:4。
師:老師這里還藏有一盒奧利奧餅干(里面有6塊巧克力味的夾心餅干),現在請一位男生上來取出盒中餅干總數的1/2,誰愿上來試一試?
生取出幾塊餅干。
師:猜猜他會取出幾塊餅干?還會是4塊嗎?
這位男生取出的數量是3塊。
師板書:3。
師:好了,現在大家猜測一下,原來的三個餅干盒中各有幾塊餅干?
(生猜測)
師:現在請上臺演示的三名同學將拿出的餅干放回相應的盒中,再數一數盒中一共多少塊?
女生1:8塊。
女生2:8塊。
男生:6塊。
師:請你們再拿出三個包裝盒里的所有餅干的1/2展示一下。
生再活動:兩位“美食家”拿出的仍然是4塊,男生拿出的還是3塊。
師(小結):一盒餅干的1/2是指把一盒餅干等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由于分數所表征的整體相同(也就是餅干總量一樣多),所以1/2表征的部分也相等,如果分數表征的不是同一個體量的整體(也就是餅干總量不一樣),那么1/2表征的部分也就不同。
師板書:相同、不同。
思考:學生在“拿餅干”這一活動中,完整體驗了“合理猜想—事實求證—再次有依據地猜想—揭示真相—小結”這一思維過程,從中感知到“整體”不同,在取相同份額的情況下,取得的“部分”具體量也不同。筆者觀摩過幾節關于本教學內容的課,多數教師只預設一次“猜測”活動,而這節課學生經歷了兩次猜想活動,這是教師在悉心鉆研教材宏觀把握課程后預設的細節。第一次猜想,讓學生悟出,整體相同,相同比例下的分量也相同,整體不同,相同比例下的分量也不同;第二次猜整體,讓學生學會逆向推理,悟出按相同比例取出的部分相同,總體就相同,按同一比例取出的部分不同,總體就不同。經歷了兩次猜測,學生對“分數的相對應性”就會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在辯證中理清思路
課件出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特大地震,給災區造成不可估量的財物損失和帶來重大傷亡,為了幫助劫后余生的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學校組織了一次募捐活動,劉明捐出了自己的壓歲錢的1/4,陳亮捐出了自己的壓歲錢的3/4,陳亮捐的錢一定比劉明多嗎?說明理由。
生1:陳亮多。
生2:劉明多。
……
生各執己見。
師:大家都堅持自己的觀點,那么如何證明呢?
生:假設劉明和陳亮都有80元,劉明捐1/4就是20元,陳亮捐就是60元,當然陳亮多。
生2:不一定,如果劉明的壓歲錢總額是80元,捐1/4是20元,陳亮壓歲錢的總額只有40元,不對,如果再少一些,假設陳亮只有20元,捐出其中的3/4就只有15元,這樣劉明就捐得比陳亮多了。
師:等等,為什么要把40元改成20元呢?
生2:假設陳亮有40元,陳亮捐出1/4就有30元,結果還是陳亮多。我就是想舉出一個反例,反駁上面這位同學提出的觀點。
師:誰還有不同意見?
生:如果劉明有120元壓歲錢,捐出其中的1/4就有30元,陳亮有40元壓歲錢,捐出3/4也有30元,他們捐款的數目就一樣多。
師:同學們的辦法可真多,還會根據自己要表達的觀點來舉證,從這些例子中大家收獲了什么?
(生交流)
師(小結):在“整體”模糊的情況下,對應的“部分”也無法確定。
思考:這是一道分數知識的應用題,教師在設計之初,并沒有預見學生會有這么成熟的考慮。課堂上,由于學生的意見不統一,引發激烈討論,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不得不舉出實例。在舉例時,教師又敏銳地觀察到學生將“40元”改為“20元”這樣短暫的思維瞬間,抓住這個線索,試圖查清學生的真實思維過程,對這一細節中暴露的思維靈性,使得學生的論據論點都更加真實可信,思維和體驗得到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劉緒毅.細節浸潤:讓數學和聲課堂鮮活起來——以三年級上冊“周長”一課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