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麗芬
摘 要:我曾經看過一本書,一本讓我受用至今,并且將終生受益的書。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孩子是我們手中的一塊玉,而“教育”就是我們手中的工具,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它可以將玉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而錯誤的方法則是一把鋤頭,它將讓玉失去價值。這些理念都是我從《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習得。
關鍵詞:愛;尊重;閱讀;教育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名也是本書內容的精髓,它絲毫沒有在媽媽與老師間進行比較的意思,它只是在說明并強調一個很重要,卻時常被忽略的道理: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如何“愛”孩子?怎樣做才是正確地“愛”孩子?也許我們認為的“愛”,在孩子那卻成了煩惱,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第一:愛孩子必須要理解、認可、尊重孩子。
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舉個家長都比較關心的吃飯問題,家長們操碎了心,想了各種辦法,可孩子就是不愛吃飯。這是因為家長把孩子吃飯當成了自己的任務,監督孩子是否按時吃飯、飯量多少當成每天必修課程。而孩子自然不愿意被逼著去完成一件被強按在他身上的“任務”,也愿意跟家長周旋,因此每到飯點就有一場戰爭必不可免。其實只要我們家長放下心中的執念,換種“愛”的方式,給孩子多些理解與尊重,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和選擇的權利,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吃還是不吃,只要家長不去在意這件事,孩子餓了自然就會去吃,畢竟這是他自己的事。
當一件很平常的事被當成一件任務來完成,誰也會有抵觸心理;當孩子的吃飯問題成了全家 的事,那可以折射出這個家庭的教育出了問題。再比如吃零食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在家里從不會控制想想吃零食,零食從來都是放到她能夠得著的地方。我還會特意提醒她零食買來放在哪,讓她要吃自己拿。只有獲得充分自由空間,被尊重,被信任的孩子,才能學會自覺,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控制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
一個學會自我控制的人,對事情是非對錯,也會有自己的判斷。孩子也有尊嚴,我們要懂得維護孩子的自尊,要把孩子當成有自我獨立意識的人來尊重。有時候挫折感,并不是事情本身產生的,而是周圍的人,尤其是家長有意或無意間給孩子制造的。比如孩子偶爾在家里或幼兒園尿床,這是件多么正常的事,孩子本身對這件事就羞愧,可家長不是與周圍的人大肆討論,就是當眾教育自己的孩子,口中心中滿是責備之意,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刀疤上撒鹽。為什么我們對孩子不可以多些寬容,多些理解,如果我們換種做法:給孩子換條干凈舒適的褲子,輕吻他的額頭,然后輕松地說,寶貝現在是不是舒服多了?此時孩子的心情會如何?
第二:愛孩子要學會做“聽話”的父母。
要求孩子“聽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幾乎每對父母無論多么愛自己的孩子,都會向孩子提出“聽話”的要求,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似乎這是理所當然的。那是否孩子也可以要求我們做聽話的父母?
我覺得孩子也有這種想法,因為在與想想玩過家家游戲的過程中,一般都是應她的要求:她當醫生,我當病人;她當老師,我當學生;她當媽媽,我當寶寶。我感覺得出她非常熱衷于當大人的角色,享受那種發號施令的威武和有人對她惟命是從的快樂。
自從發現了她的這個小心思,在生活中我倒也愿意讓自己成為“聽話”的家長。去菜市場買菜,我們會征求她的意見想吃什么菜;放學回家,她要走小路,我絕不強求她走大路;她要邊走邊看,邊走邊玩,邊走邊聊,我也從不催促,我會一邊欣賞一邊感嘆:我的想想又長大了…………在別人眼里,這樣的“聽話”類似于縱容,然而它背后的實質則是:理解孩子,平等對待孩子。孩子在這過程中所學到的也是如何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做“聽話”的父母第二層含義,則是要聽懂孩子的心思,多些耐心,多去傾聽。
今年開學的頭一天晚上,想想怎么也睡不著,翻來覆去,這種情況是極少的。一般睡前我們玩了游戲,或者講了故事,到了聽歌的環節,就是要準備入睡了,我還裝睡了一會,她卻一直嘗試在叫醒我,感覺有些不對勁,便跟想想聊了會。大致內容是她不想去上幼兒園,因為白天跟她提過這學期要來個新老師到她們班上,而她不確定這個新老師會不會喜歡她,所以一直在擔心著,怎么也睡不著。原來這個小家伙的心思這么細膩,我摟著想想,讓她放松些說著:我家想想這么可愛、這么漂亮又這么乖,老師怎么可能不喜歡你呢?原來的余老師是不是很喜歡你?還有李老師、程老師她們也都喜歡你啊,還有幼兒園里你的好朋友們,你們都這么久沒見面了,是不是很期待呢?說著,想想開心了起來,放下擔憂后,愉快地睡著了。我看著她熟睡的小臉,覺得聽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
開學第一個星期五放學時,我去接她,走出教室門她很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教室里長得很漂亮的老師就是胡老師,她是不是很漂亮啊?我答到:“是呀,那你喜歡胡老師嗎?”‘’喜歡啊,胡老師也很喜歡我的”,小小的心靈這么容易就得到滿足。
第三:愛孩子就去跟孩子一起閱讀吧。
跟孩子一起閱讀,一方面是陪孩子讀,引導孩子愛上閱讀;另一方面是家長也要跟著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給孩子樹立榜樣,同時也能提升自己,更有利于對孩子的教育。
閱讀在當今時代是個熱門詞,基礎教育特別強調閱讀。因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而每一部書都可以讓孩子經歷一些東西,學到一些東西,所以閱讀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構成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剛開始我買了套《小棕熊的成長故事》,只是睡前跟想想一起讀,讓她感受小棕熊日常生活的點滴,理解小棕熊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對想想對生活進行正面引導。后來在想想要上幼兒園的前幾天,我擔心她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就在網上買了套《愛上幼兒園》的繪本,整套書六冊。本想求個心理安慰,沒成想這些書在隱約中幫了想想許多忙。
有段時間,想想只讓我講《老師,我要上廁所》這一冊書的內容給她聽,講完一遍,她還要再聽一遍。剛開始只以為她喜歡這冊書的內容,因為確實有趣,故事中的主人公朵朵,在上幼兒園時喝了許多水,想尿尿,可在游戲期間不敢告訴老師,心理十分掙扎,最后憋不住,終于鼓起勇氣大聲說出:老師,我要上廁所。而另外一位同學則在此時大哭起來,因為他沒能像朵朵一樣勇敢,把尿尿在了身上。故事中兩位小朋友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這樣想想的心里便有了抉擇。她在心里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向朵朵學習,向朵朵一樣勇敢。因為后來我才知道她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通過閱讀,想想明白了該如何處理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不會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不會不知所措,不會感到不安,不會內心有挫折感。對于家長而言,也不用糾結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在保護孩子自尊,呵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去解決這個“麻煩”的事情。
父母如果真的愛孩子,一定要知道如何去“愛”,一定要知道如何去完善這份“愛”,也一定要去完善自己,這樣才可以向孩子提供更高質量的愛。我一直覺得因為有了想想,因為當了母親,我便有了第二次成長,想想的成長過程,亦是我的成長過程。
參考文獻:
[1]讓愛的陽光伴隨孩子的成長[J]. 李英琴.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 2012(03)
[2]讓愛伴隨折翼天使一起成長[N]. 張文強. 內蒙古日報(漢). 2016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