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摘 要:古詩詞和文言文一樣都是古代文學的重要方面。與文言文不同的是古詩詞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于詩詞內涵的理解能力。古代詩詞篇目眾多,名家輩出,其他不算知名的詩人也有很多經典的作品。由于古詩詞中的很多意象、語句都是重復的,很多學生面對一篇篇詩詞經常會感覺頭暈目眩、千篇一律。所以古詩詞一方面是一座精美的文學寶庫,另一方面也是學生需要翻越的一座高峰。筆者將通過作者、作品、鑒賞術語三個方面來探析如何更好地學習古詩詞。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
高中課本中的古詩詞有近百篇,而且在高考中需要學生運用一些術語對詩詞進行鑒賞。很多學生只能大體地感受詩詞的內涵和寫作特點,而對于如何分析詩詞風格、意境、藝術手法、表達方式等感到沒有頭緒。這些方面正是古詩詞學習的重點,需要學生有深厚的學識積累和對詩詞這一體裁的獨特認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會有步驟、有系統地鑒賞,能讓學生深入地體會古詩詞的深刻內涵,進一步了解古典文學的魅力。
一、知人論世,把握主體風格
高中古詩詞主要以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晏殊、李清照、柳永等著名文學家的作品為主。這些作者自身所處的時代和各自的性格都極大影響了他們作品的風格,他們的作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人生階段反映的現實和表達的思想都是有變化的。所以不能僅僅根據歷史的總體定論來籠統地認識作品,而要結合作品形成時期作家所處的歷史背景和自身的遭遇具體分析。
例如,杜甫的詩歷來被人們評價為“沉郁頓挫”,這主要是他晚年的風格特點。在早年,杜甫心懷壯志,想著做出偉大的事業時,也曾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富有朝氣,昂揚明快的詩歌。在日常生活中,杜甫也有“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樣的喜悅。而到了晚年安史之亂時期,《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才完全體現出后世公認的“沉郁頓挫”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整體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把握詩人隨著年齡增長和社會變化帶來的作品風格變化過程。將詩歌定位于特定的階段中具體認識。而不能受到世人主體詩歌風格的束縛,一見到杜甫的詩就認為是悲涼的,一見到蘇軾的詩就認為是樂觀豁達的。
二、字字解讀,透徹理解文意
相比于文言文,古詩詞能夠以意境抒發情感,在詩詞的大體意思上比文言文更加容易理解。但一些古詩詞中的字詞意思比較少見或難以理解,或者一些詩詞中含有古代的特定稱謂或者文化常識,學生由于知識范圍不夠寬廣而不能準確理解。教師可以針對這些方面整理出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容易發生錯誤理解的字詞,并講解這些字詞的特定含義,幫助學生提前積累。另外一些詩詞中的句子屬于特殊句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聯系全文來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在學習《琵琶行》時,第一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教師應當重點指出“潯陽”、“荻花”這兩個詞語。向學生講解潯陽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在白居易那個時代的風俗特點,這樣就能為對后文的理解做鋪墊,讓學生更好地想象出潯陽江邊熙熙攘攘,充滿離別的愁苦的地方風貌。對于“荻花”這種植物的特點教師也要向學生詳細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荻花渲染氣氛,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效果作用。對于“間關鶯語花底滑”一句,教師要讓學生知道“間關”是一種鳥的名稱,而不是一個形容詞。這樣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琵琶女彈奏琵琶的高超藝術。
三、掌握賞析術語,分析有理有據
在進行具體賞析時,很多學生做不到有條理、有層次、有系統地分析詩詞的內涵和藝術特色。讀完詩詞后經常只說表達了什么意思,而不是通過什么樣的意象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也不論述運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這些原因一方面在于學生對于詩詞鑒賞本身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認識,另一方面在于教師對于常見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藝術手法沒有進行過系統詳細的講解。所以教師應讓學生掌握詩詞鑒賞的步驟和要求,有層次有條理地展開分析。
例如,在鑒賞李白的《蜀道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首句“噫吁嚱”三個字入手,讓學生理解作者以一聲感嘆來正面襯托蜀道的“危乎高哉!”接著從“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讓學生理解作者采用的對比和夸張的修辭手法,然后從“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一句讓學生理解運用典故來表現蜀道的偏僻和歷史悠久的效果。再接著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等句子體會作者采用的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通過這樣有條理地分析就能讓學生對文章的層次性有清晰地把握,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綜上所述,高中古詩詞的鑒賞需要教師首先從作者入手,讓學生比較詳細地了解作者身處的時代背景和生平經歷變化,準確把握作者不同時期的詩歌風格。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像學習文言文一樣透徹理解詩詞中每個字詞的意思,進行無障礙閱讀。最后要讓學生從意境、表達方式、藝術手法等方面進行細致分析,來認識詩詞的風格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徐敏丹.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談古詩詞鑒賞技巧.《中學語文》 .2015年30期
[2]鄧詠濤.李白詩歌賞析與誦讀[J];芒種;2013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