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信洋
摘 要: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一些殘疾孩子打開了智慧之門。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重度殘疾的兒童無法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為了保護這些孩子受教育的權利,“送教上門”服務應運而生。所以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有效實施送教上門的教育策略。從而幫助更多殘疾兒童以熱情和陽光的心態擁抱美好人生。
關鍵詞:特殊教育;送教上門;殘疾兒童;策略
教育是公平的,應該面向一切公民,所以特殊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從狹義的角度來講,特殊教育就是指對盲人、聾人、弱智兒童等身心缺陷的特殊群體的教育。但是,除了部分殘疾兒童可以入校接受教育外,還有很多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邁進學堂的孩子,他們的成長同樣是不容忽視的。所以作為特殊教育的教師,就要認真實施“送教上門”的政策,認真探索科學的教育方針。爭取幫助殘疾兒童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促進其身體的康復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的公平。
1.完善評估工作,做到因材施教
特殊教育所面對的是特殊兒童,他們一般在身體或心理方面有重大缺陷,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要想保證教學的效果,教師首先要對兒童的情況有準確而全面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制定科學、合理而詳細的教育計劃,才能讓兒童順利走出封閉的內心世界,愿意接受老師和家長教育與關心。所以實施“送教上門”的重要一步就是完善評估工作,即教師深入兒童生活,通過與家長、醫生的交流對兒童做全面的調查。爭取了解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狀況,據此設計合理的教育計劃,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提高“送教上門”的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評估工作時,教師可以與兒童的父母、醫生進行對話,咨詢兒童的身心缺陷狀況和康復計劃。并和兒童適當接觸,了解兒童的的認知水平、語言表達、性格、特殊行為、生活習慣等等,更重要的是了解與兒童相處時的一些禁忌。然后教師再根據這些情況以及家長的建議制定合理的“送教上門”計劃,計劃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送教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目標等等。比如針對肢體殘疾的兒童,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語言、文字、數字等方面的教育;針對智力有缺陷的兒童,教師可以加強對兒童音樂、繪畫等興趣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保障教育的質量。
2.實施鼓勵教育,建立兒童自信
殘疾兒童來到這個世界,面對與別人截然不同的人生,很容易產生自卑、厭世等情緒,往往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如果不能給這些兒童帶來良好的教育,不能幫助他們走出陰暗狹小的天地,則無法保證他們在未來順利融入社會。所以在實施送教上門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兒童心理,盡量實施鼓勵式教育。幫助兒童找到自己的優點,找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價值。從而建立兒童的自信,培養其陽光開朗的性格,促使殘疾兒童勇敢地面對人生,為其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例如:一些患有小兒腦癱的兒童,他們一般肢體力量較弱,生活難以自理,認知水平較低。在送教上門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肢體、語言、興趣等方面進行教學,也可以將這些訓練結合起來,以便發現兒童的優點。比如在肢體訓練中,教師可以讓兒童進行捏橡皮泥、穿線珠子等游戲,在此過程中滲透數字、幾何教學。在兒童進行操作時,教師可以夸贊兒童的動手能力,并贊揚其獨特的創意。同時留心觀察兒童的語言能力和計算能力,在兒童取得進步時要予以鼓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兒童建立自信,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從而促進兒童身體的康復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3.加強家長培訓,強化教育效果
盡管實施“送教上門”的政策,但畢竟師資力量有限,無法保證教學的連貫性和持久性,影響了部分殘疾兒童的學習進度。并且,無論教師多么認真負責,與兒童相處最多的、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兒童的家長。然而很多家長并沒有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所以說加強對家長的培訓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實施送教上門的過程中,教師要將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長身上。增加和家長溝通的機會,積極向家長傳達正確的教育理念,讓家長參與到教學計劃中,爭取和家長的意見達成統一。從而在家長和教師的雙重努力下,完善教育網絡,強化教學效果,促進兒童的成長和進步。
例如:教師在送教上門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家長和兒童的相處模式。然后在和家長的溝通過程中,一起分析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借此機會傳達科學的育兒理念,對家長的一些教育行為提出合理意見。比如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身體情況而對孩子加倍溺愛,希望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溫情,但是這樣反而容易形成兒童脆弱敏感、暴躁易怒的性格。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家長做到關愛但不溺愛,讓家長在予以關心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兒童自理能力的鍛煉,并鼓勵家長學習教師的教學方法,自行對孩子進行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提升送教上門的價值,為殘疾兒童未來的人生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總之,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學習和探索殘疾兒童的教育方法,認真實行送教上門政策。爭取讓更多的殘疾兒童得到知識和愛的滋養,為他們的世界帶來智慧、光明和溫暖。
參考文獻:
[1]楊賽男,趙斌.“送教上門”內涵、困境及建議[J].綏化學院學報,2018.
[2]陳會云,曹曉君.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