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
背景介紹:
本節課是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一節初中圖形的平移教學案例。教師結合本班級的學生主要以當地藏族學生為主而設計的一節因材施教的課。本節課主要結合香格里拉市尼汝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紡織業為例進行圖形的平移教學。尼汝村位于香格里拉縣東部,洛吉鄉以北,東與四川省木里縣俄雅鄉,稻城縣東尼鄉的蛇拉山脈為界,南與洛吉村巖落社相連,西接建塘鎮四村,北連格咱鄉浪都村。轄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占全鄉總面積的36%,下轄普拉、尼中、白中3個村民小組,境內最高海拔4500米(能那布山),最低海拔2300米,海拔高差2200米,年平均海拔2700米,年平均氣溫5℃,該村距縣城87公里,距洛吉鄉政府駐地36公里。尼汝是個純藏族村寨,共108戶,人口643人,人均收入899元,人均口糧349.1公斤。
尼汝先民屬吐蕃青海一帶的游牧氐姜部落族群,唐代遷入中甸境內,主要來自吐蕃及青海擔任南下豐收打南招的貝嘉德十二部,以后有的便在此定居下來。尼汝藏族以游牧為生,畜牧業在尼汝村經濟中起著骨干作用,在生產生活中占著重要的地位,長期的游牧生活使他們與毛紡織業結下了不懈之緣,穿 的毛布,毛披肩、毛衣、毛毯子,用的毛帳蓬、毛繩、馬鞍、坐墊。紡織品是他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用品,所以紡織工藝代代相傳已成尼汝村藏族傳統的家庭手工業。
主要紡織毯子,(毯子分兩種裁絨的叫宗堤,沒有裁絨的叫夏),還有腰帶(嘎拉)、綁腿又分為寬綁腿(細給)、窄綁腿(夯古)兩種;塔(用來縫制衣服的毛布)、披肩分為平肩(降平行斑)和帶帽披肩(吾染)兩種,小墊子(拉顛)、茶鹽袋(扎幾此伙)、午餐包(窄伙察幾)、馬料袋(達察擦幾)、鹽袋(恰伙,主要用于裝牲口吃的鹽)。在尼汝全村,所有婦女都能編會織,女孩子從小就受母親熏陶,口傳心記,手把手學習紡織,在當地有“女人不會紡織就不算女人”的說法,衡量一個家庭的貧與富也看家中紡織品的數量多少,越多的代表主婦越能干,家庭越富有。
尼汝藏族民間紡織工藝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制作精良,古樸大方、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栽絨(宗堤):用羊毛織成,可根據主人的喜好放些花鳥圖,一般都放藏族人民十分喜歡的傳統圖案。先織成長約200厘米,寬30厘米的毯子,再由相等長度、寬度的五片毯子縫制成一床栽絨,四周放“萬不斷”或“萬變圖”的圖案。一般情況下十天可以完成一床,裁絨的底色均以白色為主,所織圖案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細膩,洗不褪色,磨不掉毛,經久耐用,實用性強,常當被子、墊褥之用。
牦牛毯子(夏)、牦牛毛紡成,均為黑色,長250厘米,寬30厘米,由長度、寬度均等的五片毯子縫制而成,毯面不放圖案,在毯四周放七彩氆氌作裝飾,并在毯子四邊放“卻羅”(線須)是防雨、防寒、保暖的最佳用具。
腰帶、綁腿的織法均與織毯子的相似,腰帶的顏色都以紅色、橙色為主,放吉祥結成七彩氆氌的圖案,下擺放“卻羅”(線須),男腰帶和女腰帶所放圖案及長度不同;寬邦腿不放圖案,織成氆氌布帶,窄綁腿放圖案,下擺放“卻羅”(線須),圖案男女、老少、未婚、已婚的各不相同,每個不同的圖案都有不同的傳說。
馬料袋、午餐包、鹽袋、茶鹽袋的織法大致相同,馬料袋、鹽袋、茶鹽袋都織成條紋狀,以黑白相嵌織成,在袋底鑲上氆氌或十字花圖案作裝飾,午餐包織成七彩氆氌,色澤鮮艷,包的四底鑲上紅色的金絨布作裝飾,親朋來往,聚會相互贈送的禮物多為午餐包。
“塔”,主要用羊毛織成,縫制衣服用的毛布,一般以約360厘米為卷,寬20厘米,縫制一套衣服不論男女一般用兩卷,男服飾有白色和棕色、黑色三種,女服飾有墨藍、棕、綠色三種。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經歷觀察,欣賞,操作認識圖形平移的存在,理解圖形平移的意義.
(2)理解圖形平移的方向與距離是平移的決定因素,掌握圖形平移的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的識別.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觀察,分析,操作,欣賞以及抽象,概括等過程,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3.情感與態度目標
(1) 通過收集自己身邊"平移"的實例,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通過欣賞生活中平移圖形與學生自己設計平移圖案,使學生感受數學美,體會美的價值所在,進而追求美并創造美.
教學重點:
掌握圖形平移的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的識別.
教學難點:
從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歸納平移的概念;理解圖形平移的方向與距離是平移的決定因素.
教學片斷一:
師:(出示 藏族手工紡織氆氌中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見過自己家里的氆氌嗎?
生:(興奮的)見過,很好看的。
師:確實,藏民家里都有很多好看的各種各樣的、色彩繽紛的氆氌,想去看一看嗎?
生(熱情洋溢的)想。
師:(出示藏族氆氌上的各種圖案、藏族手工毛毯上的各種圖案、藏族腰帶上的各種圖案、藏族女裝披肩上的各種圖案等圖片,組織學生觀察。)
生:(看得很專注)。
師:你最喜歡哪個圖案呢?它是怎樣形成的。
生:小組討論并交流,用手勢比劃每個項目的運動變化。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了解和感受體會介紹給大家聽?
生1:我喜歡藏族腰帶上的圖案,它是這樣運動形成的(配上手勢)。
生2:我喜歡藏族手工毛毯上的圖案,因為它的圖案具有強烈的民族氣息。(配上動作)。
生3:我喜歡藏族氆氌上的各種圖案,它們是這樣往前移動的(配上手勢)。
生4:藏族女裝披肩上的各種圖案是這樣上下移動的(配上手勢)。
【反思與分析】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知者”。如何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設計課堂最先考慮的問題。同時,《新課標》也指出: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時,應注重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所以在設計教案時,也要認真把握教學要求:從生活的角度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知識。為此,在引入概念時,我把學生的注意引到他們所熟悉的生活空間,出示學生熟悉又喜歡的一組藏民族手工藝品的畫面,使心入于情,境含于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學生走進民族生活藝術品的世界,并從民族生活藝術品的世界找到課本中所學的內容,再讓學生回到現實生活中去,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思維和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