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明
摘要:德育是引導學生樹立健康思想的必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積極成長的教學內容。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更要培育學生良好的品德,使學生成長為積極向上的人。本文就加強重視程度、加強制度保障以及豐富宣傳手段等進行探討,旨在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德育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在網絡上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消息,這些消息有些有正面影響,有些有負面影響。中學生正處于認知世界、心理發育的關鍵階段,因此難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為了使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思想,我們在開發學生智力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生的德育建設,使學生有自我思考能力,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成長為陽光健康的人。
1 改變傳統意識,加強重視程度
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成績,不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使學生認為成績才是一切,導致學生德育教育的缺失,也導致許多學生犯下錯誤。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這個學習不是只包括理論知識學習,學生從幼兒成長為成人,還要發展自己的德、體、美。因此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意識,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改變傳統的意識,不僅是改變我們的傳統意識,也要改變學生的傳統意識。因為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比較長,與我們的接觸時間比較多,因此我們應該先轉變自己的教育意識,然后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學生逐漸加強自身思想建設,培養學生良好品德。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應該重視學生的德育建設,在平時教學與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時刻注意滲透德育教育。其次,我們應該加強自身的建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樹立榜樣行為,得到學生的信任,進而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比如在平時處理學生的事情時,我們不再是以批評為主,而是以講道理的形式使學生通過自我思考認識到錯誤,這樣學生會更加信服我們,同時也會通過思考明白道理,在之后的為人處事中約束自己的行為;另外我們耐心細致的處理事情,以理服人,會使學生在平時的言行中逐漸受到我們的熏陶,吸收良好的精神品質,逐漸成長為優秀的人。因此我們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意識,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成長。
2 加強制度保障,完善評價機制
當前學校還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為主,考試機制相對完善,但是針對德育方面卻沒有完善的考評機制,導致德育教育只是紙上談兵,并沒有深切的落實到教學中;而且不完善的機制對于學生沒有約束力,導致德育教育的效率比較低下。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與管理學生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制度保障,完善評價機制。
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班級的管理機制。比如平時的時候設置德育考評,然后在月考或者期末考試的時候與學科成績綜合在一起。像我們制定一定的計分規則,當學生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有利于班級發展的事情時,核實實際情況之后就可以給學生計分,注明加分的原因,然后在月考或者期末考試的時候加入綜合考評,選擇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另外我們還要加強制度保障,在班級中樹立一定的制度規則,使學生在規則的約束下培養良好的習慣。比如我們開班級會議的時候讓每個學生說一條紀律,使學生自己制定條件,我們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彌補,然后將這些紀律綜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班級的班規,由于是學生自己商議和制定的,因此學生在平時的時候也更能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班級規則。完善考評機制與管理制度,可以使學生在言行中自覺的約束自己,形成良好的班風,最后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氛圍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3 豐富宣傳手段,逐漸滲透德育
當前我們在進行德育宣傳的過程中,往往會將德與智分開,導致學生不能與切身實際聯系在一起,只會覺得那些高尚品質離自己很遠;而且宣傳的模式僵化,學生的接受度比較低,導致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我們在平時進行宣傳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豐富宣傳的手段,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
首先德智教育是不能分開的,我們在平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深度剖析教材中的情感與精神價值,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進行宣傳的時候可以豐富形式,不再是生搬硬套的讓學生聽一些演講或者座談,而是組織學生的思辨會。網絡信息很發達,網絡上充斥著許多是非,現代學生對于網絡上的事情也很關注,在思辨會上我們可以拿出一些網絡熱點讓學生進行討論,比如地鐵上的讓座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認識到任何事情要根據實際說話,而不是人云亦云,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在思考中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建設。
總之,學生的發展不應該片面的發展智力,價值觀正確與否也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平時教學與管理學生的過程中,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最終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楚營穎.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5(72).
[2] 扎西羅布.淺談初中德育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年文學家,2013(10).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華僑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