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龍
摘 要:本文以洱海的概況、洱海流域環境保護管理現狀展開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提升環境保護意識、完善資源保障機制、增強執法力度、建立全民參與機制等幾方面措施。希望從個人到政府能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采取多元化的的管理體制,促進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創建更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
關鍵詞:洱海流域;環境保護;綜合管理
引言
洱海位于我國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風景優美。洱海流域在經濟不斷進步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合理開采資源,綜合分析整體結構對保護洱海流域存在重要意義。增強人們環保意識,創建完善管理體制是保護洱海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
1 洱海流域的概述
1.1洱海的概況
洱海:有“高原明珠”之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洱海的旅游勝地,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洱海氣候屬于典型的低緯高原中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類型,干濕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全年有干濕季之別而無四季之分。洱海因為比較特殊的的地域優勢,一直占據著大理州經濟文化傳播的中心位置,也是推動大理州經濟的發展的重要地區。洱海流域的有效保護對大理州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1.2洱海流域環境保護管理現狀
(1)洱海流域的開發與破壞
根據云南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劃分,洱海整體水體水質類別被規劃為Ⅱ類。側面體現出近年來國家各個相關部門對洱海流域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的重視度。洱海流域的經濟發展為云南省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后,每年有大批游客商人不斷的對此進行開采,使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這也是洱海流域為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逐年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經濟水平不斷上升,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腳步,政府對洱海不斷的開發,使其生態環境日益惡劣,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愈演愈烈[1]。洱海流域在促進經濟同時,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對洱海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國家政府看到兩種矛盾相互對立,將洱海流域的保護和環境破壞視為首要任務。洱海流域的治理保護推動著大理州生產力發展,對于建設民族文化有著決定性作用,是宣傳文化,推動城市的首要條件。洱海作為整個城市的中心地區,集文化、經濟、發展于一身的中心地帶,具有最突出的代表作用。洱海的環境污染主要來自與漁業生產,過度開發,直接導致洱海水質整體下降,促使原有的水生植物群結果遭到破壞,由洱海流入的的湖河水質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
(2)洱海流域環境問題分析
洱海流域的水污染主要在于附近人群對用水排水的不重視。居民在排水方面思想意識淡薄,生活用水隨意潑曬,會使污水滲透到洱海地表,不僅影響洱海流域水質質量,而且不利于身體健康發展。對于洱海的保護,國家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定,體系不完善,導致人們對洱海保護意識的遺漏。
2 洱海流域的環境保護措施
2.1提升環境保護意識
從思想和價值觀方面開始改變,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的方式。要提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對洱海流域負責人員技能方面培訓。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文化,幫助居民樹立環境主體意識,使其自覺履行責任[2]。創建新型管理模式,要多元化,系列化的使居民認識到保護洱海的重要性。在行為方面也要分區設立監管小組,選舉監管人員,加大對洱海流域的動態管理,形成統一思想,一同探討保護洱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2.2完善資源保障機制
洱海環境保護任重而道遠,不能急于一時,要落實到各個細節。首先從根本問題出發,要明確是大環境影響、還是人類生活污水排放問題等造成的后果,要明確改革方向,進而制定完善保障機制,落實行動,確定統一的管理戰略,對管理人員有統一要求,并執行統一任務目標,進行綜合管理,全面發展,對于后期維護生態生物,水資源,也起著重要作用。確責任,建立完整保護體制,結合考核成績發展實施激勵管理體制。逐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升資源利用率。
2.3 增強執法力度
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落實行動,強化管理力度,堅決以法律規定為依據,對破壞生態環境者進行嚴厲整頓,結合當地資源結構,對投資開采者進行具體規劃,嚴格執法,保護洱海流域資源環境,革故出新,選擇先進科學的管理方式,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全面支持生態環境保護[3]。成立專業分析小組,利用科學設施和高精的管理決策來優化自然環境。
2.4建立全民參與機制
從個人到政府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要從基層做起,在村莊形成透明化管理小組,調動動積極性;政府人員要加強自身自我認知,明確責任所在,制定賞罰分明制度,激發人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控制污染,創新開采方式,積極推進國家和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通過全民參加機制,增強民族團結意識,營造和諧社會。
結束語
綜上所述:洱海流域的環境保護對維護生態環境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洱海流域的經濟發展為整個國家地區的發展奠定基礎。要以圍繞合理開采為首要前提,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重要依據,實施強有力的管理機制,優化生態環境,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活。調動人民保護環境積極性,實施全民參與措施,進一步推動國家可持續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盧中輝,余斌,張輝,楊振.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與水環境變化的關聯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1(02):215-223.
[2]王建芹.云南省洱海流域國內游客生態意識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8):166-170+185.
[3]王娜娜,羅良國,王芊,潘亞茹,胡博,劉宏斌.洱海流域上游農戶環保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展望,2016,12(06):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