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翩翩 李德鵬
【摘要】選題以熊雄故居建筑為研究對象,以宜豐縣芳溪鎮下屋村地區為地緣背景,通過實地調研與整理資料,本文主要從平面布局特征、立面造型特征、外部形態特征詳細分析了熊雄故居的建筑形制,對當地的傳統建筑的保護和修繕提供參考。
【關鍵詞】熊雄故居,天井式民居,形制
引言
熊雄故居是革命烈士熊雄在此出生并度過了少年時代。熊雄(1892.03-1927.05)原名祖福,字披素,號介蓀,在家排行老四,今芳溪鎮下屋人。2003年,熊雄故居被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熊雄故居坐落在下屋村傳統建筑核心區西北部,熊雄故居系一幢具有清代建筑特點的磚木結構民房,坐北朝南建筑。正屋進深為一棟一寢,六扇五間(一般家境比較富裕,子女較多),寢堂兩邊有小天井及側廳。整體建筑分為上下兩層,磚木結構,色彩為磚木原色,整木構穿斗式梁架,人字形屋頂,贛派懸山式建筑,四周為磚砌封焰高墻,兩側有通巷及配屋。南北進深15.9米,東西寬約27.6米,總占地面積約214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39平方米。
1平面布局特征
熊雄故居正屋進深為一棟一寢,六扇五間,寢堂兩邊有小天井及側廳。在建筑平面上是簡單的矩形平面,建筑體形沒有更多的變化,在住宅前后流出空余地段,這些作為熊雄一家歇息、交往和生活、生產活動的補充空間。室內地面主要采用青磚鋪設,青磚下方有10厘米厚的沙子,主要起到防潮作用。熊雄父親是清末舉人,由于身處混亂時代,并未獲得一官半職,依舊過著農家生活,從住宅的平面布局來看,當時熊雄的家境還是比較富裕的。
在江南傳統民居大多采用天井式的格局,天井的功能主要滿足建筑內部日照采光、通風和排水,除偶爾放置栽種觀賞植物的缸盆外,對人們的室內活動而言無任何的使用價值。南方民居中的天井式平面組合的一個重要建筑元素,是作為建筑內部空間而存在的。江西一些地方把天井俗稱為“明堂”,民間流傳的《理氣圖說》明確認為“天井為屋內之名堂,主于消納”。江西民居中的天井形式主要有土形天井、水形天井和坑池天井三種。所謂土形天井是指中間結心者,在天井內筑有一塊高出的“埠”,天井隔出一周寬約30厘米的排水溝。而中間不結心者,則稱水形天井,天井深度一般為30-40厘米??映靥炀窃谔炀闹馨惭b50-60厘米高的欄板以保證天井順暢的排水功能和防止雨水外濺的另一種類型。熊雄故居內有四個天井,均為坑池天井。
2立面造型特征
有人說:建筑是帶有功能的雕塑,也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外立面則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有文化的建筑,才有永恒的生命力,立面的設計反映出建筑的功能和內部結構,同時也代表該建筑物對應其功能所應有的精神風貌,合理的建筑立面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部分。
建筑是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容積感和重量感的物質存在,所以建筑藝術首先是空間藝術,它是由各個立面經過空間構成,在人不同視角中產生的具象。熊雄故居大門入口采用處向內凹退的門斗,前沿還增加兩片八字墻,2個前漢門、2個后漢門及2個后門均采用簡單的木結構門罩。
門斗有實際的使用功能,可以供人們避風躲雨,也可以讓來訪者在避風躲雨門前稍停,等待是一個緩沖空間,同時也令外型發生變化,打破單調的外墻面,增加其空間感和裝飾效果。
八字墻門是門樓與影壁之結合,顯得造型氣派、端莊精美。古云:“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丈绦Х鹿俑T顯示望族高貴門弟,取“宅門八字開,才氣滾滾來”之意。并應風水之說,若增強旺氣,開門要得其法。《門向辯論三十篇》曰:陽宅首重大門者,以為氣口也,氣口如同人之口,人之口正,則財丁興旺。從平面住宅分配圖中可以看出熊雄一家人丁興旺。
江西天井式民居基本是穿斗式木構架形式,也有因減柱和空間變換的需要而與抬梁式木構架混合使用。中國木構架主要兩種類型:一種抬梁式構架;另一種穿斗式(又稱穿逗式)構架。
穿斗式構架的構造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榀構架。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斗枋和纖子連接起來,形成一間房間的空間構架。斗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形如抬梁構架中的闌額;纖子用在內柱之間。斗枋、纖子往往兼作房屋閣樓的龍骨。
每檁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據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檁三柱一穿”、“五檁五柱二穿”、“十一檁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柱子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此法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后,鑒于柱子過密影響房屋使用,有時將穿斗架由原來的每根柱落地改為每隔一根落地,將不落地的柱子騎在穿枋上,而這些承柱穿枋的層數也相應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變成挑枋,承托挑檐。這時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構架房屋的屋頂,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時以墊瓦或加大瓦的疊壓長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木構架的特點是在柱子上直接支檁,各柱間用幾層穿枋聯系,構成一組排架,排架間用撐枋和其他構件連接以加強剛度,從而組成木工構架空間的框架體系。穿斗式構架是一種輕型構架,柱徑一般為20~30厘米;穿枋斷面不過6×12至10×20平方厘米;檁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內;椽的用料也較細。椽上直接鋪瓦,不加望板、望磚。屋頂重量較輕,有優良的防震性能。由于這種結構制作簡單,編排靈活,且易于變化和裝飾,所以各地民間匠師在實踐中把它發展得千姿百態,生機盎然。
抬梁式構架制作嚴謹,用料嚴格,制度嚴厲,古時只有在宮廷、寺廟及大型紀念性建筑中采用;一些地區的民俗建筑也普遍使用較簡易的抬梁式木構架形式。
抬梁式木結構的特點是在柱頭上插接梁頭,梁頭上安裝檁條,梁上再插接矮柱用以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而上,每榀屋架梁的總數可達5根。當柱上采用斗拱時,則梁頭插接于斗拱上。這種形式的木結構建筑的特點是室內分割空間比較容易,但用料較大。廣泛用于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民居以及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宮殿、廟宇等規模較大的建筑中。
熊雄故居屬于2層整木構穿斗式朝天拱、五柱九檁梁架。廳堂為“五柱式”進深,九檁構架,使廳堂進深達到6至7米,構架設四層穿枋,保證每根柱子都有兩個以上連接點,以增強構架整體剛度。都昌風火陳村祖廳正堂的九檁房架卻只有三層穿枋,這樣,檐柱只有一個連接點了,盡管用粗碩,還在檐廊上增加一根穿插枋,并且還使用了重檁,但構架整體剛度還是較差,不夠穩定,現已嚴重歪斜。當然,構架的穩定還需充分借助檻框、壁板、地腳等連接。在側廳走廊處,墻面采用種不常見的處理手法,為了節省地面上的空間,梁柱采用漢柱腳的處理方法。
3外部形態特征
江西天井式民居基本都是矩形平面,所表露出的外立面為圍護結構的磚砌墻體,木結構構架則被外墻緊緊地包裹,墻身成為立面的主體部分,其天際線以馬頭墻為收束。熊雄故居采用青磚空斗墻,底部用27塊眠磚,上部采用一眠一斗,頂部為三山式(三花墻)馬頭墻。空斗墻是磚砌成盒狀,中空或填以碎石泥土,多半不承重,或僅承少量荷載。馬頭墻又稱“防火墻”,在當時的條件下,黏土磚墻作為防火墻是最好的建筑手段,在發生火災時,能有效隔斷火路,防止火勢蔓延。
青磚可以充分顯示出材料原生性的本質美,灰黑瓦面是建筑的最低調,青磚灰色墻面是中間的色彩,而黑白的墻頭則是點筆提神之處,使整棟房屋的外觀顯得和諧、典雅、莊重。
中國古建筑常見的屋頂按照式樣等級次序由高到低為: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攢尖式。
(1)廡殿頂又叫四阿式房頂,即廡殿式屋頂,漢族傳統宮殿建筑的屋頂中以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為級別最高,其次為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佛殿、皇宮的主殿等重要的建筑是采用重檐廡殿頂,是最尊貴的形式。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故又常稱為"四阿頂",宋朝稱"廡殿",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日語稱寄棟造是中國、日本、韓國等中華文化圈國家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在中國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時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時和日本也見于佛寺建筑,之后常用于各類別建筑。
(2)歇山式頂,即歇山式屋頂,為古代漢族建筑屋頂樣式之一,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稱歇山頂,又名九脊頂,在規格上僅次于廡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成為入母屋造。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菱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3)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是兩面坡頂的一種。宋朝時稱不廈兩頭造,清朝稱懸山、挑山,又名出山,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也是古代漢族民居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屋頂樣式,后傳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日語稱切妻造。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于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于硬山頂,只用于民間建筑,是東亞一般建筑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4)硬山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屋面平齊,屋頂造型的最大特點是比較簡單、樸素。房屋的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后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墻稱風火山墻,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宅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關于硬山這種屋頂形式,在宋代修撰的《營造法式》一書中沒有記載,現存宋代建筑遺物中也未見,宋代時建筑屋頂還沒有硬山這種形式。明、清時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頂廣泛地應用于我國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頂是一種等級比較低的屋頂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廟建筑中,幾乎沒有出現硬山屋頂。同時正因為它等級比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5)攢尖式屋頂,宋朝時稱"撮尖"、"斗尖",清朝時稱"攢尖",是古代漢族傳統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日語稱寶形造。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于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于亭、榭、閣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則常用于茶室。
天井式民居平面組合簡明而富有規律,屋頂結構并不復雜,熊雄故居屋頂結構為懸山式結構。
4結束語
通過對芳溪鎮下屋古村的研究了解熊雄故居的建筑由來與演化,從而對熊雄故居建筑形制有進一步的分析結果。熊雄故居建筑作為芳溪鎮下屋村傳統建筑的一種類型和代表,翔實反映出該地區的建筑特色與地域文化,從研究中我們能更深刻理解當地的文化,為將來本地區的民居建筑設計與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江西民居[M].黃浩.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11
[2]中國建筑史[M]. 潘古西.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