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書
【摘要】舊城區景觀改造是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舊城區景觀科學的改造,充分的發揮舊城區原有景觀的作用,促進城市化的發展。但在當前的舊城區景觀改造中,還存在比較多的影響,導致景觀破壞、城市與生態環境發展不協調的現象嚴重,對此,本文在介紹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舊城區景觀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基于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舊城區景觀改造方法。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舊城區景觀改造;城市規劃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中越來越重視舊城區的景觀改造工作,以便于實現舊城區與新的城市規劃相接軌,相融合。然而在實際的舊城區改造中,還存在比較多的問題,不僅破壞了舊城區景觀的價值與意義,甚至導致舊城區景觀改造之后,城市與生態之間的發展不協調,反而阻礙城市的發展。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中,實現多規合一,講究城市與生態環境,尤其是水的協調發展,值得舊城區景觀改造中借鑒與融合。
1海綿城市建設概述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具有比較高的復雜性,在建設過程中,以城市規劃為出發點,在城市各個層級的規劃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與傳統的城市規劃專業相比,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指導下的新型城市規劃方法對設計人員的要求更高,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做到多規合一,也就是說,需要多個專業及部門之間共同作用。在區域規劃中,綜合治理流域及城鄉的統籌發展為強調的重點,在新型城市化中,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在生態文明中,將綠色理念貫穿于城市規劃中,實現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1]。傳統的城市規劃中,重點在于營造城市空間,而海綿城市建設與之并不相同,其所關注的重點在于城市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尤其是城市與水之間的關系,由此一來,要想實現海綿城市建設,城市的規劃、園林、道路等專業的被動配合與有限交互就需要被打破。
在總體規劃方面,準備工作十分的重要,在開始規劃之前,將各種相關的資料收集完整,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結合當前城市的現狀,對城市的各個要素進行轉專題研究,形成研究結果[2]。在此基礎上,評估城市水資源的承載力,結合當前的自然現狀,將城市的發展目標與方向確定出來。協調規劃城市的道路、綠地等,將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最終,將城市的用地布局及功能結構分區劃分出來。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只要是進行匯水分區的劃分,劃分依據為地質地貌、用地性質、給排水管網等。科學的評估地塊開發強度,確定地塊低影響開發策略、原則等,實現地塊的合理利用及科學布局。
在修建性詳細規劃層面,首先要分析和評估場地的土壤特性、豎向高程、綠化情況等,其次要將對地塊影響最小的方案確定出來,最后,對確定的開發方案實施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評估方案實施的經濟性。如果城市中心區的開發強度比較高時,要以實際的開發強度為依據,對開發產生的影響進行科學的評估,從而實現開發與交通、市政、給排水等和諧發展。
2當前舊城區景觀改造中存在的問題
2.1改造模式不科學
在舊城區中,景觀具有改善人居環境,綠化城區,提高城市活力的重要作用,屬于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設施一樣,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舊城區景觀改造的過程中,應盡量在原有景觀的基礎上進行修改,避免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然而在實際的舊城區景觀改造中,將原有的景觀建設全部拆除,轉而采取重新規劃與建設的方式,盡管這種方法有利于改變城市的整體景觀風格,但這種方法會浪費大量的物力與財力,而且有些景觀中所蘊含的文化涵義被破壞,致使舊城區的景觀改造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2.2忽視改造后的園林綠化問題
通常來說,舊城區位于新城的中心地帶,主要原因是最開始進行城市規劃時,以舊城區為基礎,以擴張的方式向四周輻射,由此形成了當前的局面。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舊城區改造時,過分的關注經濟利益,忽視舊城區改造之后的園林綠化問題,從而導致景觀改造被忽視,影響景觀改造的科學性。
2.3盲足的追求景觀都市化
舊城區在進行景觀建設時,會與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生態環境、人文、歷史等相適應,由此,不同的舊城區景觀所具備的特點也不相同。在舊城區改造的過程中,景觀原因的特點應該被充分的保留,以便于體現出城市變化的歷史及人文特色[3]。但在實際的舊城區景觀改造中,盲目的追求景觀都市化,從而導致城市的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交通越來越擁擠,甚至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2.4土地利用效率低
在進行舊城區景觀改造的過程中,改造者易受經濟利益的誘惑,從而在改造中進行高強度的開發,忽略舊城區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及傳統內涵,進而帶來舊城區景觀,甚至是舊城區毀滅性的破壞。同時,這種缺乏科學性的改造方法也導致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差,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
3基于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舊城區景觀改造策略
3.1確定科學的改造思路
舊城區為新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基礎,通過向外擴張形成現有的城市,因此,在城市中,舊城區占地面積比較大。由于舊城區的歷史比較久,最初的規劃與設計還比較落后,因此,洪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匱乏等問題比較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急需對舊城區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造[4]。在舊城區景觀改造中,應設置一些“海綿體”,將舊城區的雨水管線與周圍的公園、水體等連接起來,通過景觀改造,解決舊城區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提升舊城區景觀改造的科學性。
3.2綜合評估舊城區景觀環境
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行舊城區景觀改造時,不僅包含雨水景觀改造,同時,植被的選擇、場地的利用、材料的類型、文化及教育功能等均是在景觀改造中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明確景觀改造思路之后,需要對當前舊城區的景觀環境進行綜合的評估。首先,對舊城區區域內的水文條件、植被情況、生態環境、文化意義等進行綜合的考察與評估,形成初步的保留及改造規劃;接著,以舊城區的自然條件、人文條件、景觀現狀等,科學的分析用地適宜性,確定宜建區;隨后,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指導思想,對生態和人文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保證景觀改造的科學性;最后,確定總體的改造目標。
3.3建設功能多元化的雨水設施
在進行舊城區雨水設施建設時,除了排水、雨水徑流就地滲透等功能之外,還需要與城市的綠化帶、綠化景觀等充分結合,以便于提升雨水設施建設與城市景觀的作用,將雨水作為城市綠化的灌溉水,轉害為利,促進城市的發展[5]。設置雨水徑流傳輸通道時,一種是明渠流,一種是漫地流,實現排水與滲透的功能,同時,建設雨水調蓄設施,減輕舊城區的雨水壓力,保證舊城區居民的居住安全。
3.4雨水植被設計景園化
舊城區景觀改造中,在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下,應在城區中建設雨水植被景觀,實現生態功能的同時,提升景觀的美學價值。在進行雨水植被景觀設計時,植被的選擇應盡量的以本土植物為主,從而有效地提高植被的存活率,同時,景觀建成之后,維護的便利性及經濟性都比較好[6]。此外,在雨水植被景觀設計中,還應融合旱地植被,從而提升景園的效果,創造優雅怡人的景園環境。
3.5實現原有景觀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舊城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及政治文化積淀,其景觀中已經包含精神文化特征及審美特征,因此,在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行景觀改造時,應盡量的保留原有的舊城區景觀,在適當的修復及改變基礎上,實現原有景觀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從而提升舊城區景觀改造的科學性。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舊城區景觀改造中,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思想的應用,有效的保留了原有的景觀建設,并融入新型的雨水景觀植被建設,緩解了舊城區的防洪壓力,提升了景觀改造的科學性,實現舊城區改造與生態環境之間和諧共處,進而促進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偉婭,管益龍,張金戈.綠色生態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思路探討[J].中國園林,2015,(06):16-20.
[2]彭翀,張晨,顧朝林.面向“海綿城市”建設的特大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內容響應[J].南方建筑,2015,(03):48-53.
[3]仝賀,王建龍,車伍等.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方法探討[J].南方建筑,2015,(04):108-114.
[4]趙江.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城市內澇防治探索——以鎮江市為例[J].園林,2015,(07):26-31.
[5]鄒宇,許乙青,邱燦紅.南方多雨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以湖南省寧鄉縣為例[J].經濟地理,2015,(09):65-71+78.
[6]陳曉菲.基于生物多樣性的海綿城市景觀途徑探討[J].生態經濟,2015,(10):19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