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紅
【摘要】隨著我國生態環保理念的不斷加強,河道生態治理也成為當前環保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傳統河道治理過程中的多傾向于河道防洪功能的實現,而生態保護工作往往被忽視,這種情況下在人類不斷開發利用過程中使河道污染日益加劇,出現水土流失等問題。對此,本文將對現代河道生態治理中常用的技術、河道治理中技術的具體應用與所取得的效果進行探析。
【關鍵詞】河道生態治理;技術應用;效果
引言
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態河道本身與其內部生物、周邊環境保持一定的聯系,一旦河道被破壞將使這種聯系受到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由此受到制約。近年來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過多的廢氣、廢物等不斷流入河道中,導致河道生態面臨嚴重的危機,要求引入更多的治理技術使河道治理具備防洪功能的同時,滿足生態保護的要求。因此,對河道生態治理技術及其具體應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治理河道常用的技術研究
1.1河道治理中的生物沉床
該技術在應用原理上主要表現為沉床以有機質材料為主,直接種植相應的沉水植物,合理選擇沉床在水體中放置位置,并利用固定裝進行的固定,這樣水體受沉水植物影響便能夠達到凈化目標。但需注意的是一般該種方法應用過程中,沉水植物應保證相關光照、水深等都可滿足其生存要求,可根據水質情況適時做好沉床位置調節工作,確保相比水體補償深度,植物生長深度較小,使植物具備良好的光照條件。
1.2恢復水生植被的技術分析
對于水生植被,采取恢復措施的目標在于使河道內的生態系統得以維持并凈化其中的污染物。該技術在原理上主要體現在:通過根莖葉系統、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實現河道內污染物降解、吸收的目標。實際恢復過程中一般集中在沿岸挺水植被、河底沉水植被等方面,可直接采取人工移植手段或根據河道內水質條件進行生長條件的改善。但需注意,該技術應用下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旦恢復的植物死亡,其容易在河底發生腐爛,該過程中大量氮磷元素、有機物質會被釋放出來,又會對河道造成污染,所以應適時處理河道內死亡的水生植物。
1.3治理中生物浮島技術
通常有較多島嶼存在于河道中,其成為大量水生生物生存的載體。在處理過程中便可以此為依據,直接進行微生物、動物、植物等共同體在島嶼中的構建,其可達到凈化水體的目標。從現行大多的河道治理生物浮島技術的應用現狀看,其更側重于在利用綠化技術的同時,將漂浮技術引入其中。在漂浮技術應用過程中,多會考慮浮體制作問題,主要以發泡聚苯乙烯為材料,其具有耐用性較高且質量輕等優勢。這樣動物如鳥類可直接在島嶼中植物上進行筑巢,而植物下部又可作為水生昆蟲、魚類等生存環境,而且水體中的磷、氮等元素可被植物吸收,水體凈化效果極為顯著。
2河道生態處理技術的具體運用
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我國某區域河道生態治理為例,分析處理技術在其中的具體應用。應用中首先進行河床斷面形式的具體設計,以該河道斷面形態特征、水流量等為依據,在斷面形式上考慮以矩形、梯形、對稱以及自然型等為主。其中在矩形斷面形式上,其適用的河段在水體南岸為居住區域,可考慮利用砌石進行護岸,而河流北側在地勢上較為平坦,護岸的設計可考慮以木柵欄為主,并預留一定距離的緩沖區域。而考慮到河道兩側有農田存在,對該段可采取梯形斷面形式。另外,該處河道在閘口處存在較為狹窄河段,且經常出現沖淤問題,不具備教較高的過水能力,對此在斷面形式上也可考慮將自然梯形護岸設置于常水位以上,而以下為梯形斷面,這樣在槽寬得以保障的基礎上,能夠實現擋土的目標。
其次,應做好清淤與植物群落恢復工作。其中在清淤中,主要將河底的污染物進行清理。而在恢復植物群落方面需利用到水生植被恢復技術,考慮到該河道水質特征,主要以土著植物為主進行恢復,分別選取金魚藻、蘆葦作為沉水與挺水植物。原有如浮萍等浮水植物極易使河道水面被侵占,河道景觀、行洪等功能會受到影響,所以該類植物應避免恢復。
最后進行生態河床的構建。構建中主要以卵礫石、仿生植物兩種形式為主。其中前者主要集中在不對護岸做出特殊要求的河段,而后者在應用中采用的主要以填料技術為主,通過仿生植物與水體微生物反應形成生物膜,吸附與降解水體內的污染物質。而且仿生植物在應用過程中處于自動擺動態勢,河道行船不會因其受到影響[3]。
3處理技術應用下的效益分析
河道生態處理技術在許多實踐應用中都可發現,其取得的效益的更多集中在經濟、社會與生態等方面。如在經濟效益方面,利用恢復植物技術,其能夠將河道周邊土壤進行改善,河道兩側農田都因此而受益。而從社會效益角度,河道治理的目標本身旨在排澇泄洪、生態保護。通過有效的處理能夠達到排洪目標,而存在的水土流失等問題也因此得以解決。另外,因邊坡土壤侵蝕情況逐漸減少,更多土地資源都可被利用,社會效益極高。從生態效益角度,技術應用過程中可發現無論植被恢復技術或生物浮島技術等,其都能夠使河道內部生態系統及其與周邊的聯系得以維持,為生物的存在創造良好環境,生態效益較為明顯。
參考文獻
[1]王帥. 河道生態護岸的建造及施工質量控制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4.
[2]陳超. 人工浮床生態修復世博白蓮涇的應用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