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水法
最近筆者去了北歐的芬蘭,考察了那里的中小學教育情況,走訪了當地一些風土人情??疾炱陂g筆者感受到了當地人的好“素質”:他們不著急,安靜且彬彬有禮。后來的大多數時間,我們到小學校里看了他們的教育,孩子們在校讀書的時間也不多,學業也不緊張,每一個孩子的臉上都洋舉溢著幸福與快樂的表情,老師們對于學校的工作生活也都顯出了無比的愜意之情??吹竭@樣的情景,我心里不免有些吃驚:我們的十分著急與他們的無比耐心,我們的焦慮心情與他們的愜意工作,對比顯著。而且芬蘭教育還堪稱全球第一,這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背后有著怎樣的教育環境?這令人十分好奇。
后續將近二十天的考察,讓我感受到了芬蘭教育的貨真價實,讓我明白到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背后的重要環境支撐:自由、生態、規則、自覺、公平、均衡、信任。
優越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
芬蘭人對于自然的親近程度很高,特別是我們看到的學生,在校上課時間不多,他們會用更多的時間去郊外游玩和參加一些社會實踐。芬蘭人喜歡郊外,喜歡大自然的習慣也促就了他們對自然生態的極力保護態度,你看他們還立法規定人們對鳥類“不準喂養和恐嚇”,他們認為自然界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一旦被喂養,鳥類就會在漫長的冬天被餓死,而恐嚇鳥類,鳥類就會遠離人們而去,最終破壞自然界的平衡。從我們拍到的一組海鳥安逸地停在人們肩膀上的鏡頭,我們真實地看到了芬蘭人對自然母親的尊重,對身邊動物朋友們的愛護,特別是他們對于自然規律的遵循與善用。而同時芬蘭人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很好地為教育生態做了鋪墊,“不喂養、不恐嚇”也成為了教育原生態的重要環境之一。
寬嚴有度的政策制度環境
芬蘭教育中沒有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政策(法律規定),看起來很寬松,但它擁有最嚴格的教師選拔制度、教學實訓體系和現場實踐安排。在芬蘭,只要你想當教師,哪怕是幼兒園教師,第一條件就是要擁有大學碩士學歷。學生高中畢業申請師范大學時,除了要提供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勉強“擠進”師范類院校的大門。并且師范類院校在全國的錄取率,僅有10%。除了嚴格的選拔制度,還十分強調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由于芬蘭的教師教育是由教師教育團隊和學科團隊共同負責的,因此他們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提升未來的小學和高中教師的針對學科的教學法能力上。芬蘭師范院校還有完整的教學和實訓體系,對未來的教師進行完整的教學能力訓練。經過芬蘭師范教育體系打磨的教師,幾乎個個擁有研究、教學、實踐與思考的多種能力。芬蘭教師非常注重現場經驗,老師會參與學生的討論,問題解決小組是芬蘭學校的一個常見組織,它會經歷策劃、實施和反思評價這樣一個循環過程,整個教師教育過程都會不斷強化這種做法。
芬蘭教育擁有沒有被安排、被督促、被檢查的制度的生態環境,從而極大地釋放了教育基層的活力和創新空間,促進了學校教師辦學的高度自主。靈活的課程設置、彈性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師自我的評價給足了學校師生創新的可能。芬蘭有一個國家的課程大綱,但它只是一個教育的路線圖,地方和學校根據國家大綱自己選擇或制定教學內容,自己設定教學進度和考核方式。
基于信任的人文環境
從鳥類對人的信任開始,孩子對于老師是信任的,家長、社會群體、政府官員對于學校和老師都是高度信任的?;谛湃谓嬯P系是教師和學生幸福體驗的重要支柱,在芬蘭學??疾靺⒃L期間,所到之處,每當我們問及芬蘭老師和教育官員:學校如何評價老師的工作成績和對學生的評價?“為什么要考核評價?我們之間是基于信任的。老師既然能來學校承擔老師的責任,他們應該是可以做好這項工作的。所以,放手可以促進他們的自主創新。同樣對于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學習什么,用什么方法學習,學得怎么樣,學生自己應該有足夠的自我認識,老師不要包辦代替,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開發他們自由的思想和進行有效的個別化輔導。”
輕松自由的研究環境
注重學習空間利用、環保理念的融入,以及與大自然的融合給足了孩子們自由放飛的獨特空間。教室、圖書館、咖啡吧、干凈地面、多用大廳、靈動空間讓孩子們如此地喜歡學校,學習充滿興趣。芬蘭奧盧河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就會拿一個很有趣的話題進行研究并用兩個月時間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的事實讓我們相信輕松自由的研究環境首先來自于空間設計,然后來自于學校為孩子們創設的“讓孩子自己來”研究環境。我們在奧盧河小學中看到孩子們在操場中自由處理美術老師交給的任務——色彩認知。整節課老師基本沒有指導,而是讓孩子自己想怎么來就怎么來。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孩子們一節課下來的創意很多,對于美術的色彩也有了很好的認知。
看芬蘭教育環境,想著對我們教育能有些什么啟示。我想,從硬件環境建設來講,是否可以多考慮空間資源的整合,多考慮環保的元素,多考慮孩子們使用過程中的成本計算;從軟件環境來講,是否可以少一些“喂養”和“恐嚇”,多一些信任和自由輕松,多一些以人為本的尊重與實踐,蹲下來做兒童喜歡又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真教育。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有一個哲學話題:人是環境的產物。從此意義上講,是否讓我們的環境能促進人的發展?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世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