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是幾千年文化的寶貴傳承,也是中國人對自身文化教育的傳承。由于中國文化蘊藏著深層的內涵,幼兒自身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一中心幼兒園攜手家長,以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為契機開展各種傳統節日活動。家喻戶曉的團圓中秋節、感受屈原愛國情懷的端午節,以及喜氣洋洋張燈結彩的春節……通過傳統節日活動的開展,幫助幼兒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底蘊。
家園共育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現在的孩子們眼中有些陌生,但又因為某些原因使幼兒產生好奇。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增強幼兒的興趣,再生成相關的活動使幼兒進一步了解它,而家長的參與可以使活動事半功倍,并且在他們共同參與中增強親子感情,還能獲得新的教育知識。
當下很多已經做父母的人總覺得小時候的節日特別有味道,因為那個時候人們更注重“年味”“節味”,但隨著時間的遷移,我們和孩子都好似忘卻了當初的味道,在這個活動中,家長需要和孩子們一起尋找我們大家小時候的“味道”的過程。家長們不僅找尋到了當初的記憶,還在和孩子一起尋找資料的過程中獲取了新的知識,了解了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由來、風俗習俗等等,而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了初淺的知識。
家園共育與傳統節日開展的結合
第一,讓家長了解活動理念 ?在我們開展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中,首先要讓家長明白我們的目標,然后再合理開發和利用家長資源,建構良好的家園互動聯系,從而有效促進教師、家長和幼兒三方共同成長。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圍繞幼兒所熟悉并且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內容作為開展活動的重點。為此我們開展活動前與家長溝通,以簡短家長會的形式采納家長的建議,最后通過投票選取幾項,確定開展節日內容。
在確定之后我們會設計相關活動內容,將活動大綱發到家長群,使他們了解幼兒園總的教育理念,從而獲得他們的支持。
第二,合理開發和利用家長資源 ?如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時,我們會對應進行主題環境創設的工作,將幼兒在活動前想要自主了解的知識,整合反映到環創中去。再從各個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回饋到墻飾中。在關于“當地節日特色的民風民俗”的活動中,我們請班中其他城市或本地的爺爺奶奶來進行講解,供幼兒對另一地域不同的慶祝節日的方法有所了解。活動后我們將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以照片、視頻、實物等進行保存,將其反饋到班中的主題墻飾中,使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就可以看到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鞏固知識點,使活動有效銜接。
第三,家長、幼兒共同受益 ?在這樣層層遞進的活動中,我們都是受益者。教師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節日,豐富了自身的知識量,也在活動中明確了教育方法。家長從旁觀者變為體驗者,幼兒更是活動最終的獲益者。
在重陽節到來之前孩子們通過教育活動了解到尊老、敬老、助老的文化,我們鼓勵幼兒在家中將其落實,孩子們回到家中為爺爺奶奶洗腳、洗碗等,為此家長們感受到傳統節日對孩子們深層的影響,從而開展重陽節大搜索的活動,幼兒與家長一起收集相關的資料,如老一輩嘴中常說的百善孝為先、古代著名的孝道故事等。通過活動,家長和孩子不僅了解到節日的由來或是民俗文化的意義,還增進了親子關系。
促進幼兒對傳統節日的全面體驗
我國每個民俗節日都具有特殊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要收壓歲錢,大年三十晚上要守歲,春節要貼春聯和門神;端午節紀念屈原,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全家賞月、吃月餅等。這些活動并不都是在幼兒園進行,更多的是以家庭的形式,這就需要家人之間共同活動,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節日活動前教師對家長或者幼兒進行任務的安排,使幼兒帶著問題去進行活動,有一定的責任意識和對問題的求知性。讓家長帶著幼兒利用節日的契機去走親訪友、旅游觀賞等,在玩中學做中學。過節回到園中,教師將這些問題進行整合,供幼兒自由發表自己在節日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活動將其轉換為幼兒內在的經驗。活動中家長與幼兒在收集資料的同時還能豐富幼兒其他領域的認知,擴大自身的知識面,體驗節日氛圍,感受節日帶給自己的教育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上千年所流傳下來的寶貴資源,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所流失。為了讓幼兒在其中得到知識經驗,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我們利用家庭資源將其有效整合,通過家庭式教育、家園共享等實施教育,將其與幼兒社會性有機結合,形成多方面教育合作,使幼兒在各種節日活動中,在家園互助的參與支持下,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為其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民俗理念深深刻畫在幼兒心中,將其永遠流傳下去。
(作者單位: 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第一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