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庚
【摘 要】福島核事故后,世界各國核電發展進程不同程度受阻,核安全問題再次成為熱點。我國核應急管理體制與核設施的建設情況是否匹配適應,成為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文章闡述了國內核應急體系和核電建設情況,并通過分析提出工作建議。
【關鍵詞】核應急;核事故;核科普
【中圖分類號】TL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6-0208-02
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特大核事故25年后,2011年3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再次發生特大核事故。事故發生后,全世界范圍核電發展進程均不同程度受阻,對核安全重新審視,其中德國、瑞士、意大利和比利時相繼宣布計劃退出核電領域,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核電安全問題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其中核應急管理體制與核設施的建設情況是否匹配適應,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談及,同時也成為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1 國內現狀
1.1 核電建設
截至2019年1月11日,中國大陸現有核電廠17座,商運機組45臺,裝機容量為4 590萬kW,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機組11臺,裝機容量為1 218萬kW,分布如圖1所示。2018年共有7臺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是我國核電建設的“大年”。
1.2 法規、標準體系
我國核應急法規、標準的建立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迄今已基本形成了以核電廠為主要對象的核應急法規、標準體系[1]。逐步建立了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核電廠3個管理層次上的核應急響應組織體系。
近年來,核安全相關重大政策法規相繼發布。2013年,國務院和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結合日本福島核事故和實戰應急行動經驗反饋,分別對2005年版國家核應急預案和2009版環境保護部核事故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完善,印發《國家核應急預案》和《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核事故應急預案》。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核安全峰會上提出了“理性、協調、并進”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核安全觀;2014年4月,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全國環保系統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編制修訂工作的通知》;同年12月,國家核安全局會同能源局、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發布《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2017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通過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以法律形式系統規定了核安全的基本方針、原則,法律制度、措施的建立和實施,核安全責任、公眾參與及監督管理體制。2019年1月,國家核事故應急辦公室發函征求《國家核應急預案》(征求意見稿)修改意見。
1.3 核應急演習
核安全是核能事業的生命線,核應急是確保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核應急演習是鍛煉和提升核應急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國分別在2009年和2015年舉行過2次國家級核事故應急演習,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有核電的省份開展了13次省級核事故應急聯合演習[2]。
2 廣西核設施及核應急狀況
2.1 核電建設
廣西現有核電廠1座(防城港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現有商運機組2臺(一期),在建機組2臺,為首個擁有核電站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其中,一期工程(含1、2號機組)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開工建設,1號機組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行,2號機組于2016年10月1日投入商運;一期工程2臺機組均采用的是中廣核自主設計的改進型壓水堆技術CPR1000,單機容量為108萬kW。二期工程3號機組已于2015年12月24日正式開工建設,4號機組于2016年12月23日正式開工建設,均采用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的開工建設是積極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戰略及建設北部灣經濟區戰略的重要舉措。二期工程建成后將作為我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參考電站。
2013年2月,廣西北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并決定批準北海市政府暫不發展核電議案的新聞引發廣泛熱議。事件背后透露出在福島核事故的陰影下,公眾恐核心理尚未得到徹底消除,生活中缺乏能夠與官方廣泛溝通的渠道。這使得公眾對核安全問題強烈訴求得不到主動回應,只能從政府嚴格監管和企業嚴格守法中被動獲得,這已成為核電發展的突出矛盾。
2.2 應急體系建設
2015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核應急預案》。預案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核應急預案》(2013年6月30日修訂)、《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 18871—2002)等規范性文件編制,對組織體系與職責、分級響應、應急保障和執行程序等做出相關規定。預案明確自治區核應急委是自治區人民政府核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的領導機構,由有關職能部門、相關市、核設施營運單位及軍隊等42個成員單位組成,負責廣西核事故應急準備與應急處置工作,對核事故場外應急響應行動統一指揮。自治區核應急組織體系如圖2所示。
2.3 核應急演習
2015年1月,廣西成功舉行首次核事故應急聯合演習,此后相關成員單位舉行單項演習若干次,并參與朝核應急監測。通過演習檢驗了核應急預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完備性,整體響應和協調配合能力,場內、外各應急體系的分工協調、溝通配合能力,輿情應對能力。
2.4 核相關知識科普
據不完全統計,廣西目前建成的核相關科普展廳有防城港核電科普展廳、廣西科技館核電科普展廳、廣西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科普展廳等,分別由廣西防城港核電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建設。近年來,廣西核應急成員單位積極通過“六·五”世界環境日、科普進校園/社區等方式開展核相關知識科普活動。
3 工作建議
(1)希望通過國家核應急預案修訂契機,修訂完善省級核應急預案,解決積累發現的問題和不足,針對執行程序執行性不高、實用性不強的問題進行重點修訂,或是通過其他補充方式解決存在的問題。
(2)采取積極主動的公眾溝通和信息發布政策,繼續做好核相關知識科普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樹立公眾對核能事業的信心[3]。
(3)緊跟日趨健全的國家核應急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符合廣西自身發展要求的核應急體系。重視核應急能力建設與保持,做到與廣西核電事業安全高效發展相適應,做好應急準備與保障工作。
(4)加強核應急相關專業培訓,強化專業隊伍,完善基礎設施和專業處置設施建設。高度重視核應急演習演練,制訂科學有效的演練計劃,不斷提高核應急組織應對處置核事故的能力。
參 考 文 獻
[1]董芳芳,羅峰,劉富貴.核應急標準概況及工作建議[J].標準研究,2018(4).
[2]陳榮.我國核事故應急演習工作研究與建議[J].放射防護,2018(5).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核應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