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方
摘 要:數學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因此目前的初中數學改革,將數學文化和理論知識逐漸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文化可追溯到人類文明起源時期,數學概念、理論可以說是數學文化的發展產物。本文以數學文化為切入點,對初中數學進行深入探究,對其文化價值進行總結,并對我國一城市中學的教學現狀展開調研,同時提出加快數學文化滲透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數學歷史;文化滲透;策略
引言:
學術界在數學文化研究方面,對其概念一直持有爭議。《辭海》中總結數學文化的廣義概念,數學文化是人力長期生產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自然規律,是物質、精神財富的積累。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下述定義:作為人類傳播文明思想的一種方式,數學包含多重真理,且各種數學推論還在不斷完善中,在數學發展過程中,自然、人文及社會被該學科僅僅聯系在一起,可見數學魅力之大。
一、數學文化的價值
對于初中階段學生來說,數學文化對其價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數學內涵
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直接跨過背景介紹內容,在此情況下學生只是純粹完成學習任務,對數學內涵一知半解,甚至對內涵毫不了解。數學兼具算術和語言功能,只有在特殊的審美視角下,才能深層次領悟數學內涵,因此初中生閱讀數學教材時,絕對不能忽略背景介紹,這會為枯燥的數學學習增添將不少光彩。
(二)幫助學生培養客觀思維
數學以客觀語言描述自然發展,很多定理、推論都是經過千百年實踐驗證的,數學知識將實事求是的思想展示的淋漓盡致。公正性、邏輯性是數學的顯著特征,學生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能夠漸漸夯實自身基礎,并提升客觀思維能力,遇到問題理性判斷,避免自身感性認知對事物認識產生偏差。
(三)幫助老師豐富教學方式
數學文化是枯燥課程的潤滑劑,老師若能合理利用數學文化,多項學生普及數學偉人的相關知識,會逐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1]。在文化的長期熏陶下,為學生樹立數學學習榜樣,老師授課方式單一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二、對某初中學校數學教學現狀調查
本次調查對象為我國某市中學教師,調查以不記名問卷形式進行,同時對三所中學教師發放問卷。將回收問卷整理完成后,筆者對調查結果進行如下總結。
通過調查發現數學教師并不全是本科學歷以上,46名教師整體學歷水平還是較高的,只有少數幾人學歷未達標準。教師在“數學文化在課堂中是否有滲透必要”這一調查中,近一半人選擇是,剩下的處于中立態度,沒有人對此觀點加以反對,說明教師是由數學文化滲透意識的,只是缺少相應的滲透指導方法。
在回答問卷“對數學文化使用情況”這一問題時,教師的回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教師表示自己在數學知識講解時,涉及到少部分文化知識。第二類老師表示自己幾乎沒有講授過數學文化知識,第三類老師則是完全沒有講述過,但此類老師只有少數幾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會將數學文化和教材其它知識結合講解,根本不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可見老師對數學文化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的。
三、深入滲透數學文化的策略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學歷較高教師其對數學文化在課堂中的滲透認可度較高,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文化滲透意識,但多數老師的滲透策略不太恰當,導致學生不能全面了解數學文化。筆者針對調查現狀,提出以下改進策略。
(一)培養興趣,將數學文化魅力充分發揮出來
在文化視角下,數學知識多以形象的物體展現出來,通過對真實物體特征的分析,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相關知識點。實物演示是課程改革后,教師創新的一種教學新型教學方式,借助實物講解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有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提升。
例如在“黃金分割”概念講解過程中,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概念講解時,老師可借助繩子演示分割步驟,在特定條件下找到繩子的比例中項,如圖一所示,若點P是AB的黃金分割點,則線段AP、PB、AB滿足關系式________,即AP是________與________的比例中項[2]。
通過這道練習題,老師可引出黃金分割的最佳比例為0.618,這一理念不僅在線段分割上用到,在建筑、美術等行業也得到充分運用,老師可借助多媒體,將舞臺主持人所處位置利用黃金分割理論進行分析,可以知道主持者站立的最佳位置,處于最佳位置時,音效效果較好。
建筑中使用的黃金分割案例較多,例如金字塔,老師可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塔深上下部分比例,從而欣賞黃金分割之美。還有自然界的蝴蝶、鳥類等,其身體長度和翅膀比例恰到好處,進而保證其正常飛行。黃金分割正是在自然中演變出來的,學生通過了解數學文化,逐漸增進學習欲望,并將該理論回歸自然并運用于生活。
(二)理性認識數學文化,將其融入數學課堂
數學文化在數學知識體系中得到很好體現,以前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并未認識到數學文化在教學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新課改后,文化和理論同時教學,有效提升數學文化地位。老師可挑選數學歷史中,趣味性較強的故事,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深度感悟數學文化。
例如在“勾股定理”概念教授過程中,以其數學史數學歷史引入概念講解。提出問題“為什么把這一概念命名為勾股定理呢?”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三角形的三邊叫法各不相同,其中最短的邊被稱為勾,中長邊被稱為股,最后一邊叫做弦,三字取其二,古代勞動人民將這一定理命名為“勾股定理”。西方對該定理的命名方式與中國不同,“畢達哥拉斯定理”是這一定理的名字,西方人認為是此人發現此定理,并完成相應證明,因此使用此人名字進行命名。
如題“有一個直角三角形紙片,兩直角邊AC=6cm,BC=8cm,現將直角邊AC沿∠CAB的角平分線AD折疊,使它落在斜邊AB上,且與AE重合,你能求出CD的長嗎?”
圖二 三角形圖解
通過了解豐富的數學文化,引入此定理證明過程,首先介紹我國最早的證明方法,在《周髀算經》中提到此定理,但為對定理進行證明,緊接其后的《九章算術》利用趙爽弦圖對這一定理進行詳細證明[3]。勾股定理在建筑設計中體現最多,很多梁柱結構都設計成三角形,能保證結構良好的穩定性。
(三)讓數學文化回歸生活
生活是文化發展的源泉,在數學文化中學到的相應知識,都是從生活中總結來的,因此老師需要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例如“軸對稱圖形”教學過程中,先以簡單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為例,讓學生對折紙片從而找出中軸線,然后讓學生自行準備空間長方體,通過尺寸測量和剖切,找到物體中軸線。相反軸對稱在生活中使用也非常廣泛,常見的建筑、桌子等都是嚴格對稱的,一方面考慮到美觀效果,另一方面考慮對稱物體的結構穩定性。
為使學生深刻體會對稱內涵,老師還可以引經據典,向學生介紹軸對稱的歷史來源。在人類文明起源之初,房屋就是人類對對稱思想的最好解讀,在長期勞作中,軸對稱被作為數學理論收錄到相應教材中,利用這一觀點能夠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四)增加課外活動次數,咀嚼文化內涵
課外活動是增長學生見識的最佳時期,老師可以班級為單位舉辦名人故事會,讓學生搜集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名人故事,學生在交流故事過程中,能逐漸豐富自身數學文化,提升對文化內涵的認知。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數學文化價值的解讀,讓老師認識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并針對某市中學調研現狀,對數學文化滲透策略進行總結。學生不可能掌握所有解題技巧,但理論、公式背后蘊含的文化思維將會使學生受用終身。
參考文獻:
[1] 張鳳霞. 試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與數學文化的融合[J]. 速讀(下旬),2018(1):130-131.
[2] 戰民生. 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實踐途徑[J]. 數碼設計(下),2018(2):59.
[3]王昌桂. 基于數學文化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J]. 中國校外教育, 2018(1):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