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先翠
摘 要: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育方法
數學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期重要的學習內容。數學以其自身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成為促進幼兒發展、尤其是邏輯思維發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呢?在這里我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數學教育要特別重視個體差異
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每個幼兒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步驟、節奏和特點。在數學教育中個體差異表現得尤為突出。幼兒學習數學的個體差異,不僅表現為思維發展水平上的差異、發展速度上的差異、學習風格上的差異,還表現為能力和經驗上的差異。所以,在數學教育中不僅要“求同”,還應“存異”。例如:設計同一個操作活動,可以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活動,為幼兒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動提供條件。同時教師可根據幼兒不同差異給予適當的補充、點撥和啟發。重視個體差異是幼兒教育“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
二、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數學教育的素材要貼近幼兒生活
在幼兒園里,數學和其他階段的教學一樣,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玩具怎么歸類、食品怎么分發、班上有多少小朋友、游戲時怎么排隊等等。在幼兒的生活中時時能捕捉到數學的影子,幼兒對數學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兒構建連續、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幼兒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貼近幼兒生活的數學教育中,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幫助他們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為幼兒學習數學提供廣泛的基礎;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兒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教育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兒建立數學的應用意識。數學源于生活實踐也應用于生活實踐,只有應用于生活的數學教育內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兒童的思維是一個整體的結構,兒童思維的發展就表現為思維結構的發展。在數學教育中,幼兒學習數學知識只是發展的表面現象,關鍵是通過學習的過程促進幼兒思維結構的發展。如果說數學知識是建筑材料,那么,數學思維就是建筑師的設計方案,數學知識是固有不變的,而數學思維可以使其構建的建筑物千變萬化。幼兒學習知識是難以窮盡的,而他們一旦具備了遷移和構建知識的能力,則可以讓他在今后的學習中取得巨大的成功。長期以來,幼兒數學教育存在重知識的學習、計算技能的的訓練,而輕思維方法的培養、思維結構的發展,這種傾向非常嚴重。教師總是想通過演示、講解、總結,讓孩子記住某個知識、某個規律、某個方法,讓孩子一開始接觸數學就學會死記硬背,導致幼兒獲得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僵化的。既培養不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能讓幼兒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數學知識是學習是載體,思維結構的發展是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來實現的。實際上,數學內容很多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要幼兒能找到那一發——數學的規律,那么,大部分的內容就可以通過推理而獲得。例如:在學習“等分”這一內容中,幼兒從分餅(目測分)到分彩帶(對折剪斷分)再到用方形或圓形紙分(對折),幼兒在這一活動中理解了“二等分”的原理、規律,自然就能遷移出如何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幼兒探索、發現、總結和應用的全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
四、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多選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知道幼兒的認識要經過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幼兒自主的操作和實踐中實現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兒才會去探索,才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探索者和開拓者。也只有通過操作探索式的學習,孩子才能長出一雙數學“慧眼”,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以自己獨特視角和策略去解決問題。這樣,數學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為孩子看得見、摸得著數學,成為孩子喜歡的數學!在操作性的學習方式中,首先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數學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設計一個《超市》的活動,幼兒按照不同特性擺放商品(學習歸類),擺放時要注意美觀、方便拿取(學習排序),用多少錢來買什么東西(學習計算),賣出多少,收了多少錢(學習統計、對應)。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結論,留給孩子嘗試、討論、想象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學習“數的分合”中,我們不直接教孩子應怎樣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規律……而是讓孩子自己做實驗:把吸管往杯中拋,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記錄。
五、在幼兒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內容的安排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
幼兒園的數學學科知識同樣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一些知識要以另一些知識為基礎,不同的知識亦有難易程度的差異。在內容安排上應遵循數學知識的邏輯和幼兒學習的邏輯順序,體現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前后聯系的特點。例如:幼兒認識“數”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邏輯觀念。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是認識數的開始,更是學習加減運算的基礎,而學習數的分合既能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數的意義,又有助于幼兒學習加減運算。因此我們在安排有關“數”的教育內容時,開始只是給幼兒一些前數學經驗,如對應、排序等活動,讓幼兒獲得學習“數”的心理準備,然后讓幼兒感知數量、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引導幼兒認識數序、數與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到大班則結合數的分合和加減,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數概念
參考文獻
[1]王美,《幼兒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趙婷,《無處不在的幼兒數學教育》,幼兒教育;
[3]廖英,《幼兒提供什么樣的數學教育》,幼兒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