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杏萍
[德育案例]
外出學習一周,疏于管理,我發(fā)現(xiàn)班上的問題特別多。尤其嚴重的是同學、老師接二連三反映第五小組的紀律問題。今天數(shù)學老師也來投訴,對象還是“第五小組”!
我了解到第五小組的成員喜歡在課堂上說話,有時三三兩兩,有時甚至整組的紀律都十分放肆,當中有后進學生自律性不強的原因,更讓人的生氣的是組長、以及一名科代表都列入違紀名單之中!
怎么辦,如果不嚴厲整頓這個小組的紀律,那么這股風氣會蔓延,以致影響到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這是萬萬要不得的事情啊!于是我把整租同學找來,開始讓他們集體反思,再各個擊破。經(jīng)過幾輪“洗腦”之后,最終定下了一個“第五組專用課堂表現(xiàn)考核評價表”的方案來約束他們的行為。但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有一個男生的思想工作卻處理得非常得艱難。
他叫王梓峰,平時是個思維很靈活也很多話的男生,就是紀律比較懶散,但是跟他講話他也還是愿意溝通的。可是今天的他,無論是在集體反思,還是個人談話中,任憑老師如何問話,都緊閉著嘴巴,一個字都不回應。
無奈之下,我只能撥通他媽媽的電話。直覺告訴我:他性格這么古怪,大概會跟家里的情況有關系?現(xiàn)在他只字不愿講,我需要尋求家長的幫助,好好了解一下。
家長很配合來到學校,然而無論家長如何溫聲細語、軟磨硬泡,得到的“待遇”還是與我一樣,孩子依然緊閉嘴巴!就在家長也無計可施之時,我也同樣苦惱要尋求“撬開”他嘴巴的方法。這時,我想到了“正面管教”中提到的在糾正之前先建立情感鏈接。對,得讓孩子的感情先傾向好,工作才好做啊!
我先把家長支開,問了孩子兩個問題:第一、“你愿意做我的學生嗎?”孩子點頭。第二、“我是不是做過傷害過你情感,然后導致你討厭我,甚至是不愿意與我講話的事情?”孩子搖頭。“既然沒有剛才兩個前提問題的存在,你能不能開口回應我一下,哪怕你不想說話,你也開口告訴我‘不想說話’?”這一回孩子終于松口說了一個字“好”。接著我問他答進行了幾句簡單的對話,孩子還算配合,我便讓他先出去靜一靜考慮一下如何解決今天的問題。
媽媽進來后,眼淚就開始來了。原來孩子平時就這樣對待家人,只要遇到他不喜歡的話題,就采取沉默的方式對抗,任憑誰,說什么,都統(tǒng)統(tǒng)不回應。之所以會造成孩子這般性格,媽媽提到爸爸應該是一個最大因素。孩子的爸爸是一個脾氣極其暴躁的男人,經(jīng)常會因為工作辛苦、身體不適,對母子進行訓斥,兒子從小就目睹爸爸對媽媽的打罵。更甚的是爸爸在孩子讀三年級的時候,曾經(jīng)在別人唆使提出過與妻子離婚,并分開了長達一年之久。后來敵不過孩子的央求,媽媽選擇了與爸爸復婚。自此之后,孩子就只和媽媽說話,不再與爸爸有半點溝通。媽媽對自家情況的坦白,讓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與孩子溝通的情感切入點。果真,每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有一個存在問題的家庭。
媽媽走了之后,孩子似乎知道媽媽與我談話的內(nèi)容,開始向我打開了心扉。與他的繼續(xù)交談中,我發(fā)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糾結:“他很愛他的媽媽,但是就有‘愛在心口難開’的尷尬;而對于爸爸,他是既愛又恨,完全不知如何與爸爸進行交流。”
我嘗試用一個極端的問題去打開他的心房:“假如你爸爸生命垂危,但是只要你大聲說出‘爸爸我愛你’這句話,他就平安無事,你愿意嗎?”他說愿意。“你知道你的這個選擇說明什么嗎?”他思考了一會,答道:“說明我對爸爸的愛勝過對他的恨意。”“既然這樣,你還要對自己所愛的父親如此的冷漠嗎?”他不回答,但是我知道他內(nèi)心開始動蕩。
我再嘗試引導他正確看待自己對母親的行為,“你經(jīng)常看到爸爸打罵媽媽,你覺得媽媽會傷心嗎?”他點頭。“你經(jīng)常對媽媽的問題無動于衷、置之不理,你覺得媽媽會傷心嗎?”他也點頭。“既然你與爸爸的行為都會讓媽媽受傷,那你跟爸爸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想你的行為是愛媽媽的表現(xiàn)嗎?”他不說話了。我接著向他解釋了“冷暴力”的概念,他開始有所觸動。我趁機鼓勵他要嘗試改變,希望他跟我念一句話給自己聽:“我不說話,最傷心的是媽媽!”也許孩子從來沒說過這么感性的話,在我面前終究不敢開口,我只好妥協(xié),讓他獨自去外面說給自己聽,欣喜地,他做到了!我想我初步“撬開”了他緊閉的嘴巴。
談話到最后,孩子也主動的承認他近段時間以來在學習的怠慢,在紀律上的松懈,他向我保證,他會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這種古怪脾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樣地,想要改變他的這種性格,也不是僅僅這一次談話就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所幸的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和善而堅定的步伐,爭取到了他越來越多的信任,后來的他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扉,并經(jīng)常會主動來跟我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暢聊各種心情感受,變得更加陽光開朗起來。
[情思分析]情思柔性德育主張用“愛”來做教育,唯有“愛”才是最為柔性卻又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才能達到使另一個生命動“情”啟“思”促“行”的效果。筆者在面對學生一問三不答的倔強表現(xiàn)時,想到的不是老師的尊嚴被漠視,而是通過向家長了解原因后,找到切入點與孩子進行情感對接,讓孩子愿意松開緊閉的嘴巴,向我敞開心扉。接著再使用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近日的課堂行為以及對父母態(tài)度上存在的問題,最后讓學生的行為上發(fā)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