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是活人必定做。活一天,做一天;如果我們承認小孩子也是活人,便須讓他們做。小孩子的做是小發明,小創造,小實驗,小建設,小生產,小破壞,小奮斗,探尋小出路?!弊裱逃姨招兄壬白鲋袑W”的教育理念,結合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作為重慶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創新基地,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在變革學習場的同時,深入開展了基于“做中學”新課程教育理念的環境營造、課程建設和區域實踐。
螞蟻夢工場——加工夢想的實驗室
2018年4月教育部頒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指出,當前應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在“互聯網+基礎教育”的影響下,為了更好地開展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創新,課程基地學校先后將校園網升級為萬兆骨干網,并建成獨享200M無線Wi-Fi全校覆蓋,為構建教學共同體提供了網絡基礎。同時,通過云計算、數據分析技術校企合作開發了“小螞蟻移動云教學平臺”“學生行為分析系統”, 為師生和家長提供不同功能的服務,形成多方參與、共同監督的教育模式,全面推動泛在學習模式的應用。除信息技術課程外,還充分應用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努力實現異地直播課堂常態化,進一步推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師生的信息素養,同時為構建跨區域的教學共同體和共享優質教師資源提供了平臺基礎。
除提供線上的學習服務平臺外,課程基地還于2015年10月建成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家中小學校園眾創空間——“螞蟻夢工場”,為深度踐行“做中學”的創新教育思想提供了硬件環境?!拔浵亯艄觥狈衷O“人文藝術區”和“工程技術區”,其中“人文藝術區”主要是美術教育,作用在于增強學生的鑒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可用于對學生作品的加工、包裝等;工程技術區是創客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場地,是小創客們學習、創造,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地方。
活動區包括學習、討論、手作和拓展四功能室,分別為“蟻群”“蟻巢”“蟻坊”“蟻匯”。學生在“蟻群”集中學習創客基礎知識和技能,接受初期創客普及教育;接下來在“蟻巢”分組進行創意分享,確定創新方案;然后利用“蟻坊”里的工具進行創意實現,制作、加工出成品;最后聚集到“蟻匯”進行拓展延伸。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可自由合作,任意求助創客導師。導師會給予相關知識、技能的拓展和參賽輔導。通過學科創客導師的全方位指導,學生不僅學習了創客基礎知識,還能分享觀點、挑戰課題、進行路演、參加比賽,使多方面能力得到鍛煉,螞蟻夢工場也逐漸成為學生可以自由加工夢想的實驗室。
課程基地——課堂創新的試驗田
學校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創新基地為開展創新課堂的試驗田,為深度融合“STEAM”教育理念,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加入了物理、生物、化學及美術等學科知識,由信息技術學科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完成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跨學科融合的特色。
在課程結構上,采用的是“必修+選修”的形式,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必修課程分為“電腦制作”“3D打印”“影視制作”“程序設計”“機器人”五大模塊,每個模塊的內容根據不同的難度分為基礎篇與進階篇,必修課程為常規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屬于通識課程。選修課程主要為創客類課程,分為“電子工程”“物理工程”“綜合課程”三大模塊,每個模塊又分為基礎篇、進階篇和高級篇。除信息技術相關內容,還融合了物理、化學、生物及美術的學科知識。在創客課堂中,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真實問題情境,用理論知識去實踐“項目”,最后形成作品或解決問題。在必修與選修板塊中,都有基本知識和實踐操作環節,選修環節對創客教育的實施貫徹得更為緊湊,操作也更為順利。主要集中于每周二下午,學生可以選擇喜歡的創客班級加入。
教學方式的選擇集中于“項目式教學”。項目式教學能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知識,培養其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生具備一定基礎的情況下,課程基地在學生群體中開展了應用性的創客項目,讓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深度參與創造過程,創客導師結合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與增補,形成更系統的資源庫,學生按照興趣在“定向項目和非定向項目”中自行選擇,其中定向項目由各學科教師通過整合確定,非定向項目則由學生根據興趣與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在規定時間內,由學生組隊協作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可隨時尋求創客導師的幫助。另外,課程基地還依托學生社團,建立學生創客團隊,在每周活動時間進行主題討論和自主實踐探究。每一學期或每一學年分小組確定創客項目,由創客教師進行可行性評估,對合適項目安排專業創客導師進行指導,學生通過路演的方式,向其他人推薦自己的作品。
創客聯盟——區域推進的共同體
為推動創新課程區域推廣,以深入開展創客教育為共同體愿景,學校組織成立了“重慶青少年創客教育聯盟”,成員單位達63所。創客聯盟專注于在青少年中開展創客教育,意在嘗試以另一種路徑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也是課程基地為促進區域科創教育的開展所做的一次大膽嘗試。
在推進區域科創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搭建這樣一個區域學習共同體,更有利于校際的交流與協作,也為教師成長搭建了互學互助的橋梁。在云教學和創客教育兩種教育信息化途徑下,課程基地依托“重慶名師羅化瑜工作室”(重慶市信息技術名師工作室)成立的慧學工作坊,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其間,課程基地還帶頭發起了“千校教育云”項目,呼吁更多學校參與資源共享、師生共同交流。
自2015年開展創客教育、云教學兩種活動以來,重慶二十九中已經接待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家和北京、上海、廣東、云南、貴州等地來訪客人5000余人次,分享了學校課程基地建設經驗,展示了“互聯網+教育”成果,促進了國內外創客教育的交流與合作。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在明確自身優勢的前提下,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處理好網絡、設備問題,順應教育信息化趨勢,積極開展云教學、創客教育等項目。云教學為學生帶來了突破時空界限的學習革命,開闊了學生眼界,有利于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創客教育則對突破現有教學模式中知識與實踐的隔閡有巨大作用,也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同時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課程基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還積極為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搭建橋梁,“慧學工作坊”“千校教育云”“創客教育”等項目在教師個人發展和教師群體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具有信息技術優勢的學校探索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路徑,具有典型意義。
(作者系重慶市第二十九中學校正高級教師,重慶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