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玲 王麗杰
摘 要:“服務化”已成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所謂“制造業服務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客戶需求個性化和現代化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快速發展條件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是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式。如何推進制造服務化轉型,滿足客戶需求,這不僅是我公司制造業產業升級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國中車被譽為國家“金名片”和裝備制造業典范的重要標志之一。
關鍵詞:電機修理;成本;管理體系
一、服務業電機修理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1.對服務業的重視度不夠,導致對服務成本管理不關注。我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的《2014我國裝備制造業服務創新調查》報告對我國198家裝備制造企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我國78%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超過20%。而世界制造業的生產將從傳統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與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生產、制造與研發、設計、售后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這要求我們積極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業成本管理的重視程度。
2.套用新造制造業成本核算模式進行服務業的成本核算,會計無法為管理者及信息相關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資料。修理用的配件成本占修理成本的相當大比重,大部分企業在核算電機修理成本時,只是簡單地按修理電機的型號對配件的領用粗略歸集,沒有將領料與電機修理細錄(記錄電機修理所需的配件明細表,簡稱細錄)相結合。
3.未充分運用電子信息技術進行服務業成本管理。目前大部分企業的服務業成本核算沒有專門的軟件,許多管理人員對信息化不夠重視,認為會計信息化只是一種核算工具,他們只看到會計電算化代替賬本的作用,沒有意識到完整會計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要性,最終導致企業的會計信息處理相對緩慢,信息質量不高。還有一些管理者認為雖然單位的業務量非常大進行信息化管理有必要,但是卻要花費較多資金購買設備和系統而不愿意進行投資。
二、管理主導,精益推進,建立科學的服務業電機修理成本管理體系
1.會計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保障數據處理的質量,提升處理效率,降低會計人員的工作強度。會計信息技術平臺的搭建能適應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需要,管理人員要增強對其認識程度,提高會計人員的信息化處理能力,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企業也要維護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選擇更適合本企業的會計處理軟件,降低企業管理成本,為企業發展提供更準確的會計信息,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為企業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搭建服務業電機修理成本管理平臺,實現單臺電機成本核算管理。首先,按提供服務的流程理順業務間的關聯。從客戶的電機入廠開始,我們給每臺電機進行編號,所編號碼相當于我們的身份證,從而保證了修理電機身份的唯一性。技術部門制定電機修程,列出必廢件、偶換件、委外的工序。采購部門嚴格按必廢件、偶換件的明細采購。庫房必須按必廢件、偶換件明細發料。生產部門根據修程及工藝路線組織生產,完成修理后,調度需要在系統上進行完工確認,將生產工時合理納入修理成本。然后,還需要在系統中維護我們所需要的各種信息。比如,修理電機的編號、客戶、成本中心、電機修程、入廠時間、出廠時間、銷售價格等等信息。這樣,成本采用單臺電機細錄核算,能清晰反映組成成本的各項作業,在偶換件、必換件及配件修復發生的環節及時控制成本。而且,我們能非常迅速的統計分析電機修理的多維度成本,實現按電機型號及修理級次的成本分析,實現按客戶分類的贏利分析,實現按檢修基地成本中心投資收益分析等等。
3.異地投資風險管控。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異地生產基地的建立為我們服務業電機修理成本管理提出挑戰,將各修理基地按成本中心管理核算,分析各修理基地的投資收益情況,并對各基地投資的風險進行分析管控;按各基地電機修理成本的構成分析本基地“降本增效”的關鍵項點;基地電機檢修價格下調時,分析成本構成要素,實現與基地合作方因價格下調的風險共擔;便于對各基地負責人制定績效考核指標,促進修理業務各項指標的順利完成。
4.精益檢修的具體形式。
(1)實行單件流和工位制節拍化的生產方式,由集體作業轉變為單件作業,按工位配置人員,細化員工資質,重新培訓,專人專事,解決了產品一致性的問題。
(2)制定3+3的生產作業計劃,提前考慮浸漆能力,改制能力,檢修能力,運輸能力,場地容量等,通過采取分段批量周轉的方式,解決了特殊過程時效制約生產的問題。
(3)由結果管控轉變為過程管控,檢查人員配置上線隨流水線工作,線上干什么檢查什么,上下工位實行自檢、互檢,PC表隨產品同步轉序,解決了過程管控力度不強的問題。
(4)優化物料配送方式,改進工藝裝備,采用配餐式周轉箱配送物料,按時、按點、按量,線上需要什么配送什么,解決了過去批量轉序造成配件磕碰傷的問題。
5.精益工作的心得體會
精益工作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照拿,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方案,開展“有特色、有成效”的改革。
①.必須實行“一把手”工程,確立搞精益不動搖的信念。搞精益,不是領導的要求,是市場的要求。一把手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要親力親為深入現場辦公,發現問題馬上解決,說辦就辦、由我來辦、辦就辦好,沒有選擇。
②.要不斷學習培訓。不學習是不行的,對外要向同行、兄弟單位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學習,對內要向書本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思維。培訓要采取分層次的全員培訓,學了就要實踐,通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高,不斷改善。
③.對本單位要有深入而充分的了解。尤其是的工藝及生產過程中的難點、特殊過程,要結合實際充分討論、策劃、評審、制定方案,然后采用精益的工具實施改革。
三、結語
通過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服務業電機修理成本管理的科學化信息處理模式,通過系統的處理可以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處理的效率,從而為相關用戶提供更為準確、更為專業、更加快捷的財務信息服務。
通過建立精益氛圍、調研制定方案、穩步推進實施、持續改進提升這種“四步走”的方式,才使得企業精益變革工作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田思雨.會計電算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向德忠.我國企業財務會計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
董雪玲,1970年11月出生,女,漢族,山西臨猗,大學本科,工程師,經營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