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飛
摘 要:煤礦開采之后難免出現土地沉降的現象,我國又是煤礦開采大國,因此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煤礦開采澄江區的土地復墾工作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將圍繞我國的煤礦開采沉陷區土地的復墾工作展開討論,針對現階段的煤礦開采區沉降土地的實際狀況,提供一些有效的復墾策略以作參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煤礦開采沉降區;土地復墾;復墾技術
我國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煤礦資源對國民經濟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但是隨著煤礦資源的利益開發和使用,難免會出現開采區域沉陷的現象,尤其是煤礦開采的地區上方通常是巖石或者土壤,煤礦開采之后失去了相應的支撐,很容易發生坍塌現象,難免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嚴重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安全事故。很多相關的煤礦開采單位在開采煤礦之后往往會廢棄這種不能被再次利用的沉陷區域,這無意中也浪費了資源,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沒有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1.煤礦開采沉陷區土地復墾的意義
煤礦開采沉陷區是指對煤礦進行開采之后,煤礦開采的地區難免會形成空洞,使煤礦開采上方的土地或巖石等得不到很好的支撐,從而不利于維持平衡。所以在煤礦開采的地區周圍常會出現土壤和巖石的松動或者變形情況,更為嚴重者還會出現塌方事故,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由于地形的不同以及煤礦開采地上方的坍塌現象也不一致,通常將煤礦采空區分成三類,分別是一般來說,分別是冒落帶、裂縫帶以及彎曲帶。這三種現象出現的越多說明煤礦采空現象越嚴重。
一旦出現煤礦開采沉陷區,不僅在煤礦開采過程中可能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而且對后續的土地資源再利用也有相對的阻礙作用。因為擔心地表的塌陷,相關的煤礦開采沉陷區的復墾工作也十分艱難,再加上為了保障農民的種植安全,因此,這類土地往往是荒廢的。由此可見,若要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使各種資源可持續再利用,為我國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即展開對煤礦開采沉陷區的土地復墾工作。但是這項工作比較復雜,如要使沉陷區土地再次可利用,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和適當的方法。
2.煤礦開采沉陷區工程土地復墾開展具體策略
煤礦開采沉陷區土地復墾工作,對技術要求較高,所以這項工作在實施過程當中具備一定的難度。就現階段針對我國的煤礦開采沉陷土地的開墾工作而言,主要有三種策略方法。
2.1直接利用法
直接利用法通常是針對一些大面積的坍塌地區,一般這種大面積的坍塌地區都會出現積水現象,當積水過多會導致土質疏松,從而使地表的狀況不太穩定,因此采用直接利用法是最方便有效的方法。例如對于地下積水,可以想辦法加以利用,根據積水的不同情況來養殖或種植不同的家禽以及農作物。這種方法最大的優點就是比較節省人力物力,而且還能夠對煤礦開采沉陷區土地進行合理的利用。
2.2疏干法
當煤礦開采沉陷區的范圍較小,并且積水水位較少的時候,使用輸干法最為合適。因為當沉陷區范圍較小時,地表還具備一定的穩定性,能夠適當的承受一些對地表的改造工作以及較小的排水設施的運作。而且在使用這種方法時,對地表的改造程度比較小,因此也比較節省人力和物力,相對工程量較小,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少,是一種比較快速有效的手段。但是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要避免大幅度的施工,避免使地表發生再次坍塌。
2.3梯田復墾法
梯田復墾法主要針對一些丘陵地段的煤礦開采沉陷區的復墾工作,主要是通過對相應的沉陷區進行人工改造,將其修建成梯田的形式。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技術,在實施之前要對沉陷區的土地進行土質分析,對梯面進行合理設計,要確保穩定性和安全性。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形的特征而對煤礦開采沉陷區進行改造,節省了填充的材料。
3.煤礦開采沉陷區化學土地復墾開展具體策略
在分析了煤礦開采沉陷區在工程上的土地復墾策略之后,還有另一種較為有效和實用的策略,就是化學土地復墾策略。當煤礦開采沉陷區的土地通過工程手段進行復墾之后,土壤的土質一般比較貧瘠,缺乏營養,此時就需要化學土地復墾策略來滋養土地,讓土地變得更加活化。
進行化學土地復墾策略,可以在復墾的土地上種植一些草本植物,例如大豆。這些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可以是釋放出一些養分,這些養分對土地能夠進行滋養,以達到豐沃土地的作用。其次還可以使用比較快捷方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在土壤上播撒一些人工化肥,從而達到滋養土地的目的。因為土質的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在有機肥料的使用上也不一樣,要針對不同土壤的情況,來使用不同的有機肥料,以達到快捷高效改善土質豐沃土地的目的。
4.結束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關于煤礦開采沉降區土地復墾的重要性,主要討論了工程土地復墾策略和化學土地復墾策略兩大類有效方法。希望能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不斷的改進相關工作,使我國的煤礦開采沉陷區的土地能夠再次得以高效利用,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亮.煤礦開采沉陷區土地復墾策略[J].當代化工研究,2019(08):28-29.
[2]丁學建.煤礦開采沉陷充填開采技術[J].當代化工研究,2019(08):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