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影自身的發展,特別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發展,奇觀電影現象逐漸凸顯出來。近年來奇觀電影在中國發展迅猛,甚至是逐漸取代敘事電影的位置。今年春節檔的科幻奇觀電影《流浪地球》以其高質量的編劇和特效殺出重重包圍,此片不僅視覺上吸引人們的眼球,在故事情節的內涵上也極具中國特色。文章從身體奇觀、動作奇觀、速度奇觀和場面奇觀四個方面具體分析。
關鍵詞:奇觀電影;奇觀電影類型;《流浪地球》
一、奇觀概念的溯源
“奇觀”一詞很早就已成為戲劇乃至文藝理論中不可或缺的術語。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提出的戲劇六個要素將其按重要性遞減排位,依次為“情節”、“人物”、“主題”、“對話”、“音樂”以及“奇觀”。這里的“奇觀”是指演員在舞臺上的妝容以及服裝,可以理解為戲劇表演中視覺元素的總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奇觀,盡管具有吸引力,卻是所有部分里最沒有藝術性的,也是與詩藝最少發生關聯的。”
作為一個獨立成義的文化批評方面的專有名詞,“奇觀”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國情景主義者居伊·德波的“奇觀社會”。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又譯為《奇觀社會》)是他對消費社會背景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化和修正。德波所述的“奇觀”是將馬克思有關生產積累的理論擴展至消費社會中的奇觀積累,作為視覺文化的產品和重要組成部分,電影只是“奇觀社會”眾多表象之一,具體電影產品背后隱藏的,仍舊是以觀看為中介的權利分配。
在社會演進的層面上,“奇觀”是具有高度概括且比較抽象的概念,而在電影研究內部“奇觀”則是十分生動具體的,是每個觀眾都能敏感體察到的現象。對電影中“奇觀”概念的界定在學術界尚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版本,本文將采用周憲在《視覺文化的轉向》一書中提出的定義,所謂奇觀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和畫面,或是借助各種高科技電影手段創造出來的奇幻影像和畫面及其所產生的獨特視覺效果。[1]
二、奇觀電影
對奇觀電影討論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是英國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穆爾維,她在1970年代發表的一篇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明確地指出了當代電影中揣進“奇觀”的現象。她認為,電影中存在著一種獨特的奇觀性。
四川大學的曹俊兵把這種視覺上的“奇觀”定義為:“影片視覺上雄偉、驚奇、罕見的景象。它可是火爆的打斗場面、驚栗的飛車追擊,可是轟然的山崩地裂、霎時的橋毀樓塌,可是盛大的喜慶大典、少見的風俗儀式,可是神秘的外星飛船、無垠的星際空間,也可是反常的自然現象、詭異猛獸狂奔等。”[2]
西南師范大學的陳紅梅對“奇觀呈現”如此定義:“指日常生活中不常見、不能見或根本歸屬想象領域的影像化場景,外延綜括環境、道具、場面、事件、情感等等,其外在形態呈現為具有沖擊力、震撼力的視聽風格。奇觀呈現以觀眾的神話化潛意識為心理基礎,迎合他們對極端性幻想的消費愿望,營造一個較之平淡有序的現實世界更新奇、更宏狀、更悲慘、更令人感動、更不可思議的影像神話。”[3]
哈爾濱工業大學傳播系的郝冰回顧奇觀影像的百年歷史,認為“影像不但能再現真實自然,還有呈現奇觀幻想的功能。”“奇觀影像不但增強了電影的感染力,而且豐富了電影的本性,對傳統的影像本體論產生了革命性的觸動。”他對“奇觀影像”有一個定義:“奇觀影像是由一些特殊成像方式而形成的另外一類電影影像。其外在影像特征與常規成像方式而形成的另外一類電影影像。其外在影像特征與常規成像方式形成的影像別無二致,真實、客觀、可信,但實質卻完全是人為干預的結果,并非是對物質現實的客觀復制。人們把這類‘非客觀記錄’的電影影像稱呼為‘電影特技影像’,而筆者更樂意將其冠名為‘奇觀影像’,其目的是想從根本上對奇觀影像的實質意義與范疇有一個更形象與更積極地定位。”[4]
在《電影世界的動畫奇觀》一文中,王清麗認為:“所謂奇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或在影像不易表達的。動畫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和藝術生命力,它能把人們在想象空間中所不能實現的通過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是虛擬的真實和對美麗幻想的寄托,而電影或許有時正是需要這樣一種虛擬與幻想。”[5]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顏純均教授在《電影藝術》2006年第5期上發表《景觀電影》一文,他所講的“景觀電影”其實就是“奇觀電影”,所使用的英語單詞都是spectacle,他認為“景觀電影有意無意地對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降格以求,而竭盡全力去經營那具有奇觀效果的有限場面,”把景觀電影定位于“電影史的又一個幼稚時期”。[6]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奇觀”是對人的視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沖擊力,并使人們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流浪地球》電影中的奇觀性
該片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電影,也是郭帆導演首部科幻力作。此片虛構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面臨絕境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另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新星球。這部影片特效的制作無論是地球上被冰凍的上海,還是太空艙內的戲份,打破了以往觀眾對于國內特效質量不高的效果有了固有觀念,呈獻給觀眾無比的真實感,絲毫不輸國外影片的大制作也讓觀眾紛紛自愿為《流浪地球》作口碑宣傳。電影中大段特效動作戲份,地下、地表、太空將地球分隔成三個戰場,三場災難救援,橫貫天地、絲絲入勝、環環相扣,讓觀眾的情緒真正隨著劇情的走向跌宕起伏。
電影中的“奇觀”內容非常豐富。周憲認為當代電影的奇觀可以歸納為四種主要類型:動作奇觀、身體奇觀、場面奇觀和速度奇觀。這四種類型是最具代表的電影奇觀。下面就具體分析《流浪地球》中的奇觀景象。
(一)電影的動作奇觀
第一種奇觀可稱之為動作奇觀,亦即種種驚險刺激的人體動作所構成的場面和過程。不僅是身體動作,還包括種種機械和道具,諸如馬、槍械、汽車、火車、飛機、摩托艇等。[7]從西部片中牛仔動作,到警匪的槍戰和特技,再到科幻片中奇特的動作設計不一而足。在電影《流浪地球》中處處都有動作奇觀的身影,首先在賽博朋克地下城男主公劉啟為了與妹妹韓朵朵一起逃離地下城與販賣離開地下城身份的一哥因價錢沒談攏而進行的打斗場面;劉啟每次遇到危險都會打開他的寶貝武器——安全氣囊;大家為了護送救杭州人民的火石,救援隊不得不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樓頂;救援隊的隊員用機槍射擊厚厚的被冰層包裹的窗戶;劉啟明和老媽在外太空拼命爬到空間站的總控室;一系列的動作奇觀在電影中飛速發展它已經成為當代電影最為顯著也最具視覺效果的視覺元素。
(二)電影的身體奇觀
第二種奇觀可概括為身體奇觀,它與動作奇觀有關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身體奇觀說白了就是調動各種電影手段來展示和再現身體,身體就只局限于人的軀體本身。[8]展示身體在奇觀電影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從性別含義上說,女性主義批評家所提出的女性身體作為被看對象就是一種身體奇觀的類型。在這樣的奇觀中,女性成為男性視線的對象,因此如何滿足男性觀眾窺探癖和自戀的要求,變成女性身體再現的基本要求。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男性的陽剛之氣也是一個身體奇觀元素,不少影片十分強調展示男性身體的健壯、剛強、力量等。比如在電影《流浪地球》中宇航員劉啟明展示了他男性身體有力量強壯的一面,在睡眠箱里用自己的力量打開了箱門去拯救即將毀滅的地球;劉啟明和俄羅斯人老馬在太空外僅憑一人之力在基站上攀爬。
(三)電影的速度奇觀
第三種奇觀可謂之速度奇觀。它與動作奇觀有一定聯系。晚近奇觀電影為了創造更具視覺刺激性的場面,在動作類型片中發展出一種獨特的以速度見長的奇觀電影類型。[9]傳統敘事電影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模式已不再適合于當代觀眾的視覺要求,“快看”與“看快”構成了速度奇觀的典型形態。速度在這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鏡頭組接的速度或節奏,二是畫面內物體或人體空間移動或運動的速度。速度奇觀就是這兩種速度之疊加和組合。比如,《流浪地球》賽博朋克地下城倒塌的景象不僅畫面中房屋倒塌的速度快、人群到處逃竄跑的速度快,而且從地下城監獄的墻體倒塌的鏡頭到大街行人、車輛、火花四起的鏡頭之間節奏的組接也是快速流暢的;劉啟和CN171-11救援隊一行人援隊開著帶有火石的大卡車在冰山滑坡的冰面行駛,車子的疾行和山體石塊和冰塊的墜落都是速度奇觀;
從電影的接受心理學角度說,當觀眾習慣于速度奇觀所提供的某種視覺范式后,觀看速度的要求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所以,在當代主流電影中,那種冗長的、遲緩的、拖沓的敘事節奏顯然已不再能滿足觀眾的視覺欲望快看與看快成為速度奇觀的基本要求。
(四)電影的場面奇觀
第四種奇觀可名之為場面奇觀。所謂場面奇觀指的是各種場景和環境的獨特景象,這些場景絕非普通的日常可見的,具有奇特性。場面奇觀分別又分為三類。[10]
(1)自然景觀是一類,這些自然奇觀往往是一些人跡罕至而又在視覺上很有吸引力和特點的景觀,比如該影片中地表上的冰天雪地、天空中漫天風雪、木星靠近地球的天空。
(2)虛擬景觀又是一類,這在許多科幻片中是常見的,經過高技術手段創造出來種種虛擬景觀,或是未來世界,或是外層空間,或是海底世界等等。電影《流浪地球》中領航員國際空間站、被冰封的地表、木星引力致使地球毀滅的場面。
(3)第三類場面奇觀是人文景觀,著名的歷史古跡或世界名城,特別是在一些中外歷史巨片中,這樣的人文景觀構成了獨特的視覺元素。在電影《流浪地球》中被冰封的北京、上海的奧運大廈和東方明珠、杭州、濟南、徐州等地上景觀
奇觀電影的產生順應著社會的變革,文化的變遷,奇觀電影的產生和發展是必然的現象,奇觀電影豐富了電影的題材,擴展了電影的形式革新了人們的神秘體驗,在當下極速運轉的社會中給人們帶來種種快感。場面奇觀構成了奇觀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但成為影片奇觀性不可獲缺的部分,而且成為影片的視覺快感的重要資源。
四、電影奇觀性的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敘事電影中,由于敘事線索和節奏的需要,場景的表現往往屈從于敘事功能,因此場面表現不具有獨立價值。而在奇觀電影中,為了最大限度地達到視覺沖擊力,為了加強奇觀的視覺效果,往往對場面調度有過度之嫌。有些場面有時甚至與故事或人物關系不密切,卻獲得了相對獨立的視覺表現價值。場景奇觀自身就是奇觀電影的一個獨立部分,奇觀電影為獲取視覺效果不得不強化甚至濫用場面奇觀元素。近幾年來許多好萊塢大片在追求視覺奇觀時忽略了電影的敘事的重要性,忽略了電影應當傳達的意義與內涵。例如《變形金剛》系列電影過分追求視覺效果,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僅僅圍繞變形金剛在不斷的呈現精彩的打斗場面;《雨果的秘密》雖然有主人公雨果在工作中不斷探索著自身生命價值的內涵存在,但是這樣一條線索被強大的視覺奇觀所淹沒。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以奇觀為主要表現方式的電影,有的觀眾認為這部影片的全部精華都在繁復精巧的場景制作和CG畫面效果,而承載這些效果的情節和表演服務于視覺感受細節的合理或人物的立體僅是次要的支架。我卻不是這樣認為的,導演郭帆尊重原著,認真仔細打磨劇本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珍貴、友情的真摯、團結的力量、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等。在觀看時我會跟著劇情時而眼角濕潤,時而潸然淚下。比如,劉啟明為了保護地球寧愿忍受與家人的分離和兒子劉啟的怨恨;韓子昂援救并收留韓朵朵,最終還是葬送于拯救人類的計劃;CN171-11救援隊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不愿放棄、排除萬難都要運送“火石”,寧愿自我犧牲也要拯救自家的地球家園;領航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人老馬為了后代能重見地球美好的自然風景最終舍生取義;小丫頭韓朵朵從在賽博朋克地下城的不懂事到地面上經歷了了一系列的磨難與挫折后逐漸成長,召集大家為共同拯救地球拯救生命家園一遍又一遍的發出她稚嫩又鏗將有力的話語;劉啟的大男孩性格到后面肩負使命極具責任心;救援隊隊長王磊為了家人為了百姓所以在執行任務時表顯出的不近人情、鐵面無私。電影中劉啟明、劉啟、韓子昂、韓朵朵、王磊等等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故事情節安排精妙又有令人深思的精神內涵。
《流浪地球》這部出自中國的科幻影片區別于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科幻的大義,以往的好萊塢科幻大片通常是拋棄的向去往外太空尋找新的居住地,而《流浪地球》卻是帶著地球一起突圍,著重突顯了中國人對家園土地的眷戀與深情,放在春節檔正貼合了中國人的重視親情以及對故土無限的情懷,讓無數不遠千里回家過年的中國人感同身受。以科幻的、奇觀的視覺文化為依托,以中國人獨有的人文情懷為內核才使得這部影片獲得叫好又叫座的巨大空前的成績,開啟了中國科幻片世紀元年。
參考文獻
[1]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56
[2]曹俊兵.好看≠不等于視覺奇觀[J].電影評介,1997,4(1):45
[3]陳紅梅.意識形態話語與奇觀呈現——從<泰坦尼克>到<紅河谷>[N].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12(4):18
作者簡介:
趙夢(1994.11-),女,漢族,山東,碩士研究生在讀,貴州師范大學,廣播電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