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摘要: 隨著國際交流合作的增多,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廣西與東盟國家廣泛的經濟交流也給廣西高等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同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英語能力以適應廣西改革發展的大環境,培養出具有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廣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大熱點。文章分析了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廣西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實際情況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改革思路和途經。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公共英語教學;英語人才培養
一、引言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國持續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1]中國-東盟國家及地區之間的廣泛合作使廣西日益成為重要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語言交流問題是關乎“一帶一路”成功與否的關鍵性要素之一。[2]在國際交流合作頻繁的當代社會,會講英語成為國際交流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是現代化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素質要求。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英語教學應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所區別,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使廣西高職院校學生在廣西與東盟國家進行交流合作中獲得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廣西此類高校需在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同步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以適應廣西改革發展的大環境。文章旨在對廣西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建議,以期找到廣西高職院校培養高水平英語人才的出路。
二、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大學英語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初高中的英語知識,但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英語較差,有的甚至連簡單的單詞,句子都無法表達,英語學習非常吃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職院校所錄取的學生高考分數偏低,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不足,高職學生整體水平與國內許多重點院校的學生相比,底子相對較薄,基礎夠不扎實,不只是英語,在其他科目方面與重點院校學生都有較大差距。
另一方面,地區差異造成高職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偏低。原因在于區內某些鄉村中學在初中階段師資水平低,老師教授英語過程中使用方言明顯,不注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實際聽說能力很差、發音不準、朗讀有困難,幾乎寫不出一個通順的英語句子,更談不上在初級階段用英語思維及交流。研究者認為西部地域的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學習目的和動機都不太明確,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薄弱。[3] 廣西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大部分集中在廣西,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也存在上述情況。
第三,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情感障礙。許多高職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自信,對學習英語沒有興趣。很多學生態度不端正,動機水平低,抱怨學習英語沒有用處,對英語學習存在排斥態度,認為自己將來要當獸醫,會計師或進行中草藥植物栽培,將來從事的行業幾乎用不到英語。還有一部分同學渴望學好英語,但由于初高中階段英語水平較差,語言知識技能掌握的不好,因而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還有一些農村來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初高中時期老師的英語發音不規范,英語教學偏重應試能力,口語及聽力水平處于初級階段。英語水平不高是事實,但有一部分學生夸大學習困難,低估自己的能力,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正如王建軍所說,目前許多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還存在情感障礙。[4]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動機水平低、英語學習焦慮等是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教育,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與興趣。
第四,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與行業相關度不高,與職業相關的口頭和職業交際能力鮮能得以鍛煉。酒店、旅游、經貿、法律、旅游、涉外護士等專業對學生應用英語的要求較高,出版界此類系統教材較多,然而機電、工商、農類院校行業英語教材較少,適合高職高專學生水平的英語教材更是稀缺。雖然教育部專門用途英語系列教材編寫組編寫的《服裝英語》《管理英語》《農林英語》等書讓藝術、工商、農類院校的師生看到了希望。然而,整個教材的內容偏難,學習本書所需的英語水平遠遠高于高職高專類學生英語原有水平。因此,高職高專的學生依然面臨沒有與行業相關,而且簡單實用的大學英語教材。
三、高職院校培養高水平英語學生的出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了解黨和國家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外語能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一項關鍵能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的共識。《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自2018年6月1日正式實施,這對新形式下的英語人才做出來更高的要求。學者認為,高職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能勝任與本行業有關的涉外業務工作。[5]為了更好地做好中國-東盟國家的交流,高職教育需要培養不僅熟練掌握技術,生產管理,服務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英語能力的高等應用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英語教學要求》強調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希望能通過英語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由于廣西同東盟國家交流的日益頻繁,加快地區經濟發展,開展國際合作成為廣西發展自身的重要要求,廣西高校培養出能促進東盟發展的外語人才更是必不可少。由此廣西高職院校培育出具有英語知識的專門人才必然會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受到青睞。為了使廣西高職院校英語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第一,作為高等職業學校,要加大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的教學力度,讓學生真正能用英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簡單的交流并加以運用。我國的外語教育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如今已進入以培養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型外語人才為目標的改革時期。[6]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能不斷引進既有豐富英語實踐能力又有高理論水平的教學能手來充實師資隊伍。有條件的情況下提供教師訪學,深造的機會,不斷提高英語教師隊伍整體能力。另外英語教師本身也需要不斷加強自己的業務水平,做到既博又精,能夠在學生專業領域進行英語語言應用的指導。同時,教師利用自身優勢爭取在外做下外銷員、英語導游、商品推介會翻譯人員,中國-東盟博覽會及投資峰會的翻譯,接待農工商等行業的專家并進行陪同翻譯能鍛煉老師實際英語能力,由此在教學活動中能有足夠的“料”給學生。但也要注意不能用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方法來培養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畢竟對于他們來說,基礎英語是進行交際的前提條件,行業英語是提高運用英語職業交際能力的途徑。可喜的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廣西的雙師型英語人才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老師積極參加企業實踐鍛煉,把書本知識與企業所需能力結合起來,學生受益匪淺。
第二,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要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只顧自說自話,對學生進行“滿堂灌”式教育。 我國外語教育長期以來不重視學生自主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傳統教材只注重教師傳授知識的作用,[7]高職院校的英語教育尤其如初。如今很多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都已經是90后、00后,他們更有個性,更有參與意識,更希望能有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而不像以前的學生那樣完全聽從教師,只顧埋頭做筆記。英語教學中如果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不突出,就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順勢把握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多設計學生參與的情景對話,培養學生自己查資料并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通過有意義的知識輸入,任務型練習,情景操練三個步驟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事實上英語自主學習應該貫穿于英語語言學習的全過程。英語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非權威的說教者。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以學生為主導,在尊重教學規律,語言學習規律的前提下進行有目的的指引,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在學習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第三,教師不斷革新教學手段,利用各種互動性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有使命感,完成教師設計的各種任務。研究表明“學生更希望通過比較自然、 輕松、有趣的方法來學習外語, 愿意僅通過教材來學習外語的人數只占到 6%左右”。[8]這一方面說明現有的教材還無法全面反映豐富多彩的語言活動,遠離真實的語言交際活動;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學生渴望在真實的語言活動中學習語言,渴望形式多樣的語言輸入, 渴望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展示和鍛煉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猜詞、小組討論、辯論賽、角色扮演、模擬對話等行之有效的課堂模式,既不脫離課本,又能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的活動來提高學生語言英語能力。除了注重每次教學任務的完成外,如果能在互動過程中加入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英語及他們喜聞樂見的現代流行口語及時髦語等知識將能更大激發學生的興趣。每節課前幾分鐘介紹流行詞匯或俗語的說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學習效果。另外把學生帶到社會上去進行實踐鍛煉更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生能在交涉過程中體會表達自己的樂趣,并能發現不足從而加倍學習英語。
第四,教師適度使用多媒體。多媒體教學可以創造融真實性、 交際性、 知識性、 趣味性于一體的語言環境, 提供大量的語言輸入(文字的和聲像的),[9]然而傳統板書模式不具備像多媒體教學那樣可以通過情景交融、 圖文并茂的形式以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優勢。有些高校教師不好好備課,上課完全依賴多媒體,不停的點擊幻燈片,不顧學生理解能力,給學生灌輸太多的知識。有的教師直接使用英語課本后面的模板課件,在上課前不加分析,不能結合學生的特點及實際,效果不甚理想,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引不起學生興趣。光盤只是對課本知識的補充與充實,不能完全替代課本,教師應統籌把握兩者關系。如今信息化時代來臨,教師可以采用微課,翻轉課堂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微課以前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應用面廣”而廣受教育者的喜歡,中國外語微課大賽從2015-2018年踴現出幾千個作品,是很好的學習范本,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取精品加以利用,也可以與本校的教師團隊打造適合自己學生的微課作品。正如學者指出,在“互聯網 +”下實現教師共同體的組建,需要打造具備高素質、跨時空的教師專業團隊,融入不同的專業人士相互配合協作,實現效率最大化。[10]
四、結語
高職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出具有一定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能夠在涉外交際等日常活動和工作業務中進行書面和口頭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水平英語復合型人才。廣西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應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較薄弱,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情感障礙及教材設計與專業相關度不夠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革新教學手段,注重教與學的過程,使師生形成互動,注重多媒體教學程度的把握,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為所學專業及本地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鵬飛.“一帶一路”引領下中國-東盟貿易結構演進及發展策略 [J].商業經濟研究,2019(06):128-131.
[2] ?張日培.服務于“一帶一路”的語言規劃構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7(04):48-53.
[3] ?黃光芬.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師在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角色扮演[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5):154-155+167.
[4] ?王建軍.高職學生外語學習焦慮及應對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6):39-40.
[5][9] ?葛英.高職教育中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究[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4):12-15+26.
[6] ?胡文仲. 中國英語專業教育改革三十年[N]. 光明日報,2008-11-12(011).
[7] ?王銀泉.從國家戰略高度審視我國外語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外語,2013,10(02):13-24+41.
[8] ?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 問題與對策》[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0] ?顏文明.“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模式[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