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要:在“職教20條”的政策背景下和研究國際和國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下,以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空乘專業為例,通過分析其學生及教學管理兩方面的人才培養現狀,并充分借鑒職業院校的專業群建設思路,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的三個不同學習階段,分別給出空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建議,以期為空乘專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和對策,提高空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空乘專業;人才培養;專業群;“N+”實習;跨專業教學模塊
一、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1.國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啟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而采取的人才培養活動的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1]。在世界范圍內,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四種比較典型的人才培養模式。英國的BTEC模式,注重人才培養過程中將通用能力和職業能力結合;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建立了“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加拿大、美國的CBE模式,又被稱為“能力本位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的基點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特定的職業所必需的全部綜合能力;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其“一元”為學校,另“一元”是企業,是一種將學校和企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的人才培養模式[2]。通過研究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典型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獲悉課程教學體系的職業指向性和靈活性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產學合作方式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2.國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充分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經驗基礎上,在人才培養方面逐漸形成了一些相對成熟的培養模式,按照人才培養的過程來進行分類,這些模式可分為: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院校與合作企業共同經歷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辦學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通過校企雙方簽訂定向就業協議,共同制定學生培養方案的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根據市場所需的專業人才為培養目標來組織教學及實習活動;雙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指學生不僅需要完成專業學歷教育取得畢業證書,同時應獲得與專業相銜接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通過上述梳理可知,國內高等職業教育所采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已經開始重視就業因素在人才培養中的導向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但在現階段的實踐過程中,大部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合作基本處于“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的淺層階段,職業教育的多元產學特點沒能得到展現,企業和行業的在職業教育中的潛力尚待挖掘。另外,部分職業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仍有諸如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體系的職業指向性不強、靈活性不夠,實踐教學質量不高,師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二)專業群建設的政策背景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職教20條”),把奮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細化為若干具體行動,提出了7個方面共20項政策舉措。其中明確指出,預計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3]等。隨后,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發布的《河北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實施方案》結合河北省職業教育現狀提出,要初步建成4所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和30個高水平專業(群),校企協同育人水平顯著提高等目標。
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動學院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河北旅游職業學院迅速制定專業調整方案,加快推進專業整合和專業群建設,優化專業結構及資源配置,并于2019年組建了以學院特色專業為龍頭的旅游管理專業群,充分融合各相關專業,強化資源整合與共享,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空乘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學生現狀
1.對未來職業定位模糊,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連年擴招,高職院校生源不均衡,致使院校在招收空乘專業學生時,并未完全參照空乘行業普遍要求進行面試錄取。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選擇報考空乘專業之前,沒能結合自身條件充分考慮,甚至抱有虛榮心,認為空乘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職業,從而盲目地踏入了空乘專業。最終,一些學生在面對高要求、高競爭的空乘崗位就業中明顯信心不足,對于未來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定位模糊,不愿付出時間和精力,對專業課程興趣不高,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
2.實操技能欠缺,與就業崗位要求相距甚遠。目前,中國民用航空業正處于極速發展和擴張階段,行業相關知識、操作技能要求等更新迭代迅速,但各大航空公司的培訓課程、資料等均屬于嚴格保密范疇,教師在獲取行業領域的最新知識時困難較大。另外,空中乘務屬于高端服務行業領域,企業為提升旅客的感知度和滿意度,在校學生幾乎無法深入企業一線進行深度的體驗和學習,大部分課程只能在課堂上完成,缺乏實際職業體驗。實訓條件、地點受限、教學內容更新程度受限,導致學生欠缺實際操作技能,與就業崗位的要求相距甚遠。
3.民用航空領域就業人數增長乏力。空乘專業學生的對口就業通道相對較窄,主要為國內外的各大航空公司。而航空公司的招聘渠道相對廣泛,除各類高職院校空乘專業學生外,還包含社會招聘人員,及其他各類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學生的就業競爭十分激烈。另外,空乘行業對個人形象、氣質及特長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專業優勢在競爭中變得愈發不明顯。因此,雖然近幾年學院空乘專業的招生人數呈逐年遞增的態勢,但民用航空領域學生就業人數的增長卻略顯乏力。
(二)教學管理現狀
1.專業建設。學院的空中乘務專業隸屬于旅游管理系,成立于2004年(原為航空服務),至今已有15年的辦學歷程,是河北省內較早開始進行高端服務類人才培養探索的專業。目前在校生共計260余人,已有學生進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河北航空公司等各大航空公司工作。學院為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校內設有A380機型模擬艙、旅客候機大廳、值機柜臺、英語聽力室、形體訓練室、音樂賞析室、茶藝實訓室共計7個對口實訓室。
2.師資情況。學院空乘專業專任教師共計10人,行政兼課教師2人,本專業設有訂單班1個,有企業教師定期集中授課。師資隊伍中副教授4人,具有雙師資格證的教師9人,但大部分專任教師為其他專業經過學習培訓轉崗而來,真正具有民用航空業內實際工作經歷的教師基本為零。
3.課程體系。空乘專業自設立以來,結合工作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術能力,經過多次課程體系的修訂,形成了現有的教學課程體系,但整體缺乏民航業內職業體驗類課程,同時理論課程相對占比較大,完全模擬實際工作情景的實操類課程較少。
4.校企合作。目前空乘專業訂單班的校企合作單位均為空乘類培訓企業,采用“2+1”的傳統模式,即在學校內學習2年,在校外實習地點實習或培訓1年,但合作仍處于共同培養學生的淺層階段,沒有在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深層合作。空乘專業普通班則無法使用或享受校企合作的資源,淺層次的合作關系不能充分發揮優勢,惠利全部學生。
三、空乘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議
截至目前,從學院及其他各大職業院校空乘專業就業情況看,真正從事機上服務工作的學生依然占少數,大部分轉而進入比較相近的崗位,如機場地勤、高級酒店服務、高速鐵路乘務等。四個專業方向的共同特點為,都屬于高端服務性質的行業,都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如形象設計、形體訓練、英語、心理學、社交禮儀等素質培養類課程就變得十分必要。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專業群建設思路及空乘專業實際,特提出以下跨專業進行空乘專業“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職業認知、素質培養類課程先行,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本階段為學生學習的第一階段。學生入學之初,學校首先要對其進行職業認知教育,使學生充分了解民用航空業,充分了解空乘崗位對于學生自身素質及技能的要求,使學生能在學習即將開始之際對職業定位有所了解,找到成長方向,從而獲得更強的學習動力。進而學校要對學生進行“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類、素質類知識及技能。要求學生必須在校完成空中乘務專業的基礎素養課程,包括熟練掌握空乘人員所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項技能,并具有其他高端服務類崗位所共同需要的形象管理能力、英語交流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等,以此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4],為學生日后的實訓、實習打好基礎。
(二)采用長短結合、內外結合、職業交替式“N+”實習新模式,校企協作育人,使學生明晰職業定位
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采用“N+”的靈活實習方式,為學生學習的第二階段。“N+”為進行實習的多個場所和不同時間,可根據學生情況不同來調整周期。將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尤其注重讓學生去相近行業和不同企業進行參觀、模擬或頂崗實習。
本階段將打破專業壁壘,使學生能夠接觸到空中乘務、機場地勤、高鐵乘務、酒店管理等相近行業。地點以上述四個專業的校企合作企業為主,通過參觀、輪崗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更好的接觸社會,直面未來職場,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感性認知和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最終,依據輪崗后的感知并結合自身條件及就業意愿,選定1-2個崗位進行企業教學實習,校企協同育人,使學生在就業目標崗位上進行系統的體驗、訓練和實操。
(三)充分借鑒專業群建設思路,利用旅游管理專業群資源優勢,設置跨專業教學模塊,學生自選模塊進行提升
充分借鑒專業群建設思路,深入分析四個專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共性與差異性,校企合作,共同整合,開發具有崗位針對性的不同專業方向的“模塊化”課程,再以“模塊”實現不同專業(方向)人才的分流培養和知識、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從畢業到就業架起橋梁。
充分利用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群的資源優勢,與專業群中同屬高端服務類專業實現底層公共課程、素質課程共享,中層核心課程分立,高層“職業化”“模塊化”課程互選,使學生既有專業群知識、技能的共性,又具備不同專業的職業特定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與職業遷移能力,提高空乘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并能更有效的利用旅游管理專業群在拓展新專業方面的集群優勢[5]。
本階段是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三階段。學生經過“N+”模式的企業教學實習后,更清晰的認識自身的差距,了解自己的優勢,重回學校后,結合特長、興趣及前期實踐的直觀體驗等,合理的選擇性質相似且適合自己的專業,在本階段自選“模塊”課程進行學習提高[6]。其目的在于避免學生對于無效或無興趣的課程的學習,從而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在實習實踐過程中碰到的疑難問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職業技能,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完成校園到社會鴻溝的跨越。
(四)結語
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發布,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同時加強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推動校企加深協作的信號在不斷增強。文章試圖在上述政策背景下,充分分析國內外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基礎上,結合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空乘專業實際,探討一種空乘專業的跨專業、“模塊化”的新型培養模式:學生通過第一階段的職業認知及素質課程的學習,全面提升整體素養;通過第二階段的“N+”的靈活實習形式,獲得目標崗位的系統訓練;最終自選第三階段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進行有崗位針對性的提高。以期通過上述方式,提高空乘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并試圖引發對高職教育建立“職業化、靈活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李東婭,李劍富,鄧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與改革[J].河北職業教育,2019,3(01):30-34.
[2] ?陳瑚.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
[3] ?張蕾.產教融合視域下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轉型路徑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4] ?郭雅萌.高等職業教育空乘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3.
[5] ?強偉綱.對高職專業群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21):30-32.
[6] ?曹國紅.跨專業培養動車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