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晶瑩++瞿述++丁躍澆
摘要:對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裝備制造專業群進行了專業定位,分析了該專業職業崗位及崗位能力進行了分析。及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內容、師資隊伍實訓基地等四個方面探討了專業群的建設。對用人單位、畢業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改革效果良好。
關鍵詞:工程應用;裝備制造;專業群
1、專業群定位
地方工程應用型本科大多數在本世紀初由專科學校合并升格而成,主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湖南理工學院機械學院,緊密對接長三角、珠三角及長株潭的產業和行業需求建設特色品牌專業,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現代裝備制造專業群面向岳陽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制造業的支柱產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培養具有與機械裝備制造業崗位相適應的職業素質,具有較強職業發展能力、較強實踐技能和技術水平,掌握相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獲得本專業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知操作、精工藝、懂技術、會管理”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在生產一線能從事機械產品生產與加工、產品的機械加工工藝制訂、工藝裝備設計與制造及現場生產管理及從事實用產品研發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2、社會需求分析
2.1職業崗位分析
據對岳陽市及周邊地區26家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的調查,結合岳陽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數據分析,企業的崗位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同時,對我校近3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等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數控加工類崗位約占25%,普通加工類崗位占約17%,產品設計崗位占約10.8%,產品營銷類約占12%。
從未來的崗位需求趨勢看,數控加工、普通加工是首選就業崗位;具備機床維護能力、數控工藝與編程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是未來預期崗位。根據以上分析,培養職業綜合素質高,具備機械加工工藝編制、數控編程職業綜合能力,適合機械加工崗位群高精加工技術發展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是當前發展的趨勢。
2.2崗位能力分析
據對岳陽及周邊地區十多家機械類中小型企業的調查,企業對員工的能力要求主要體現在機械加工設備操作與維護、工藝規程編制、生產成本管理(工時定額與材料定額計算)和車間一線生產的組織調度和管理及部分產品研發,并具有較好職業素養和團隊協作精神。調查數據顯示,企業急需“知操作、精工藝、會管理、懂研發”高級技術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
3、專業群現狀
該專業群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新增、本部已有)、汽車服務工程(新增、本部已有)等四個專業。
目前,已經形成了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為龍頭,機械電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和焊接方向),汽車服務工程為支撐的專業群格局,并以龍頭專業帶動專業群各專業共同發展的局面。
4、專業群建設內容
立足岳陽,面向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機械裝備制造業,圍繞企業機械加工過程,構建課程體系,以企業典型零部件制造過程為依據開發實訓項目和工學結合課程,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雙師”素質團隊和“雙師”結構團隊為質量保障,以機械加工崗位能力要求為培養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校企合作,建設集教學、生產、培訓、技術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室,實施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完善實訓實習過程的考核與管理制度,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4.1“三對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其一,強力推進專業與企業深度對接。依托制造業“湖南創造”的優勢,瞄準機械裝備產業的崗位需求,與協議專業共建單位合作,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確定崗位任職要求。其二,強力推進學生與崗位深度對接,將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其三,強力推進團隊與項目的深度對接,組建學生學習團隊、教師教學團隊,實現課堂與生產現場相結合、實驗實訓教學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的“課堂工場化與工場課堂化”教學改革,切實提高學生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
4.2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其一,構建基于機械加工過程的課程體系。根據就業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構建基于機械加工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按機械加工工作過程分成六大模塊:圖紙分析過程、工藝分析過程、工藝方案制定過程、工裝設計過程、生產組織、產品質量檢驗與分析處理過程。其二,核心課程建設利用二年建設時間,啟動5門專業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工作,重點建成《機械設計》、《制造技術基礎》、《機電傳動控制》、《機械制造基礎實訓》、《機械CAD/CAM綜合實訓》等5門核心課程。
4.3“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型教學團隊建設。
采用“引進、聘請、培養”等方式加速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型教學團隊的建設,最終建設成與企業聯系緊密,規模適當、成員穩定、水平較高的專兼職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根據本專業課程教學需要,實施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計劃,聘用5-8名實踐經驗豐富的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及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主要承擔校內實訓教學、校外貼崗實訓和頂崗實習指導。
4.4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圍繞本專業“專業對接企業、團隊對接項目、學生對接崗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識崗學習、貼崗實訓和頂崗實習的需要,建立融實踐教學、產品生產、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技術服務功能于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在岳陽市、長株潭、武漢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遴選3-5家企業作為生產性實訓基地。
5結語
湖南理工學院機械學院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現代裝備制造專業群的構建已初見成效。現擁有省級實踐教學質量工程項目3個、省級校外優秀實習教學基地2個、省級實踐教學示范中心1個,出版教材3部;已成為“湖南省電磁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牽頭單位。近五屆畢業生年均就業率99.8%,簽約率89.9%。其中被實習就業一體化基地招聘錄用756人,約占55%。隨著專業群建設的不斷完善,我校機械類專業必將為祖國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尤祖明,遲強,潘明財,等.產學研用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4):108-112
[2] 唐慶菊,于鳳云,張文生.機械類專業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3,(2):151-163
[3] 吳昌林.認真開展專業認證,培養創新性機械工程科技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8,(18):19-2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研教改課題(湘教通[2014]247-368,[2013]223-320);2013 年全省普通高校實踐教學建設項目“機械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項目號:湘教通[2013]295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