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統一部署,國家和省級層面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機構比較統一,基層市、縣兩級層面比較復雜,一是工作機構完善,職能調整強化,組織領導得力。二是組織機構存在,職能業務并存,工作相對獨立。三是職能業務撤并,工作機構缺失,組織領導缺位。筆者認為推進基層糧食部門改革發展,要抓好四個方面:一是明確糧食安全地位作用,合理設置管理機構,強化區域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領導核心。二是對接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深化企業產權和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經營主體和設施能力建設,夯實轉型發展主體根基。三是實施人才興糧、科技興糧戰略,加強干部職工隊伍建設,不斷強化基層糧食部門改革發展的人才智力支撐。四是強化組織領導和輿論引導,爭取政策扶持和社會支持,不斷創造寬松的改革發展氛圍。
關鍵詞:基層 糧食部門 改革發展 思路
近幾年來,根據黨和國家統一部署,各級各地正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與轉型發展升級。從了解交流的糧食部門機構改革情況看,國家和省級層面大多整合了商務、民政、能源等相關部門原有的應急物資、能源儲備等職能業務,組建了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機構,歸口同級發改部門統一管理。但在基層的市(地、州、盟)和縣(市、區、旗)這兩級層面比較復雜,歸納起來主要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工作機構完善,職能調整強化,組織領導得力。這種情況為數不多。主要特征是基本與上級保持一致,調整劃轉相關部門職能業務,單獨或重新組建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局或管理中心,為同級政府組成部門或直屬事業單位。二是組織機構存在,職能業務并存,工作相對獨立。這種情況比較普遍。主要特征是糧食部門原有職能業務未做過大調整,在同級發展和改革或商務委(局)等機構加掛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局牌子,內設數個相關職能科室,統籌使用原糧食部門工作人員,具體從事糧食安全責任考核、糧食調控儲備、糧食產業發展等相關業務工作。三是職能業務撤并,工作機構缺失,組織領導缺位。這種情況也有存在。主要特征是將原糧食部門作為精簡合并裁撤分流對象,除整體劃轉同級發改或商務等部門管理外,還大幅度調整劃轉原有職能業務人員,將審批監管、糧食執法、質量檢測、國資管理等職能業務部分或全部調整劃轉給不同部門、單位行使或管理,僅保留或強化原有糧食安全責任考核、調控儲備、應急保供、產業發展、行業指導等職能職責,實現了糧食部門職能業務“大瘦身”,同時也相應弱化了糧食部門原有社會地位和職能作用。
一般來講,基層部門處在改革發展最前沿、最底層,與實際聯系最緊密、最廣泛、最深入,既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法規政策、完善制度辦法措施、指導推進工作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改革成敗及措施成效、矯正糾偏、有序實踐、穩步推進求實重效的關鍵環節。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是推進工作的基層基礎。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工作,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了總體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觀,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相繼發表重要講話或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糧食部門推進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提升地位形象、保障糧食安全的奮斗目標,全國各級各地黨委、政府和各涉糧部門、單位與個人,更應高度重視,積極作為,狠抓落實,務求實效。在充分肯定當前推進改革發展是大勢所趨、歷史必然和不同方案各有利弊、權衡得失的同時,對基層糧食部門而言,方案制定統攬全局,機構設置為政之首,職能調整協調各方,組織領導堅強保障,人員經費夯實基礎,職能職責調整強化才能順應形勢和改革發展的需要,精簡合并裁撤則是背道而馳、得不償失。結合個人工作實踐,筆者認為推進基層糧食部門改革發展之路,加快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必須注意抓好以下四大方面:
一、明確糧食安全地位作用,合理設置行政管理部門機構,強化區域糧食工作領導核心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作為事關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戰略戰備物資,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整體安全戰略,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國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地位作用十分重要??h級以上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部門,作為政府專門主管機構,一般具有行政管理、行業指導、社會監管、法治保障等職能,是區域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的領導核心。在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不但不能精簡合并裁撤,反而更應不斷強化。為此建議,一是要結合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糧食要求,自上而下統一,合理設置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部門機構,落實“三定”方案,保障經費設施條件,實行上下一致,統一模式,歸口管理,實現機構、職能、權限、程序法定化,全面履行搞服務、抓監管、穩市場、保糧安責任。二是以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意見和考核辦法為契機,在高效設置各級糧食部門機構基礎上,選好配齊黨政主要領導和班子成員,優化組成結構,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核心堡壘作用。三是加強各級糧食部門機構編制管理,搞好公開招錄和內部調劑,充實行政管理、行業指導、執法監管、法治保障等專門力量,確保機構不撤,陣地不散,隊伍不亂,有人抓,有人管,不斷檔脫節,不缺位失位,切實履行“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為業者護航”職責,放大“減加乘”效應,強化區域糧食工作領導核心。
二、主動對接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深化企業產權和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經營主體和設施能力建設,夯實糧食部門轉型升級發展主體根基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傳統糧食部門、企業、行業經營業態和主體責任發生重大變化,按所有制性質、資本構成、地域層級、規模大小、業務分類等劃分,一般又可分中央、地方儲備糧管理、軍供等政策性企業;中央、地方國有獨資或控股商業性企業;大型龍頭、區域骨干、產業化、一體化企業或小微企業;還包括外商獨資、合資合作、私營民營、混合所有制企業和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個體工商戶、糧食經紀人等新型經濟組織,形成了以國有為主、多元并存、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新業態。名稱范圍也由糧食企業逐漸擴大為糧食行業、糧食產業。同時,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糧食商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也給糧食部門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推進基層糧食部門改革發展之路,必須主動對接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深化企業產權和內部管理制度改革,強化經營主體和設施能力建設,推進業務經營多元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發展壯大企業規模和實力,夯實糧食部門轉型發展主體根基。要堅持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權為橋梁,以共贏為目標,以改革為抓手,明確企業分類屬性和改革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合理選擇產權改革改制形式,健全企業組織結構,完善經營體制機制,不斷激發內生活力。要充分吸收外資、內資、民資、外企、私企、民企、農民合作社等新經濟組織、經營主體、生產要素或社會資本入股參股,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理順產權關系,落實經營自主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增強整體競爭能力與活力。要牢固樹立市場效益觀念,建立完善企業經營體制機制,優化法人治理結構,轉變經營理念和服務方式,從“開門收糧”到提供“五代服務”,從“一進一出”到上下游“兩頭延伸”,努力改變“收原糧賣原糧”單一模式,推進業務經營多元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實現“產購儲加銷”一體化和全產業鏈發展,三次產業融合共贏,打造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新高地。
三、實施人才興糧科技興糧戰略,切實加強干部職工隊伍建設,不斷強化基層糧食部門改革發展的人才智力支撐
企業既是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主體,又是產業經濟發展的載體,也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血脈。推進基層糧食部門改革之路,必須切實加強干部職工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興糧、科技興糧戰略,努力提高全行業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充分發揮干部職工的主觀能動作用、創造性和聰明才智,切實提供堅實可靠的人才智力支撐。為此,一要區別不同部門、行業、職業、崗位,合理定員定崗定責,配齊配強干部職工隊伍和優化組成結構。二要弘揚企業家、主人翁精神和工匠、勞模精神,強化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等優良傳統教育,牢固樹立市場觀念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盡職盡責工作,爭創一流業績。三要堅持以人為本,推行民主管理,完善工作機制,落實保障措施,調動干部職工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促使干部職工自覺關心、積極參與和支持企業改革發展,爭做改革促進派、排頭兵。四要加強教育培訓和考核獎懲,努力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知識面廣、一專多能的員工隊伍,適應現代企業建設需要,推動糧食流通領域改革和糧食事業持續、穩定、和諧發展。
四、強化組織領導和輿論引導,爭取政策扶持和社會支持,不斷創造寬松的改革發展氛圍
重點要明確各級各地黨委、政府和各涉糧部門單位、個人職能職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法律法規,落實政策措施,分解任務目標,狠抓推進落實,提供堅強保障,形成整體合力。要強化輿論引導,做好政策解讀,爭取工作支持,不斷營造推進基層糧食部門改革發展的寬松氛圍環境,務求取得明顯實效。
參考文獻:
[1]劉松.糧食部門轉型發展進位塑形的思考[J].糧食問題研究.2018(2):51-54.
[2]海平.基層調研有“四難”[ N].糧油市場報. 2018-6-2(B03)版.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