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安
摘 要:本文淺談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的問題和不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粗淺嘗試。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情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關鍵詞:教學效果;有效性;教學方法
目前,在新課改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學重形式、輕實質,高投入、低產出,學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為了探索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歷史課堂教學取得顯著成效,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制定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案
我們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學情,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能的客觀過程,可分為本質學情和具體學情。本質學情指的是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實際情況;具體學情,指的是一個學生或一類學生甚至一個班的學習活動中所反映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具體學習特征。教師在按照新課標要求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基礎設計教案,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解決難點,克服教學工作中的主觀盲目性。我們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為增加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特編寫了《普安春秋》的地方歷史書;為幫助高三學生參加高考我們編寫了岳麓版《高中歷史通史復習講義》。
二、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要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富有啟發性、探究性的課堂提問,通過有效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推進教學目標的現實。
(一)問點要準確,要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難度適中,即提出的問題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或經教師的引導能答出來,防止過易或過難。
(三)問面要大,即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到各類學習水平的學生。
(四)問機得當,提出的問題要與知識學習的進程一致,提問的時機應在學生似懂非懂、欲說難說之時。
(五)問法靈活,發問要多種形式,多種角度。
三、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創設教學環境。教師通過創設充滿趣味的情境,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習更投入、更有效。如,學習“中原人口南遷的教學環節時”,我提前叫學生去準備我們地方多數漢人祖先是什么時候遷到本地區繁衍生息的(學生可以去問老人、看墓志銘、各家族的族譜等多種方式了解到),通過學生的準備,在學習人口遷徙的知識時,學生就能很好地把握這一知識。
四、活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方法的實效性
教學中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應落實于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優化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歷史概念、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影響、表現、意義、特點以及反映的本質問題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特點,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必須適合于內容的不同特點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動過程。學生是否樂于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關鍵在于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內心體驗。如,在講“紅軍長征”時,我問學生當時有沒有部分紅軍經過我們普安縣?這樣使學生增加了對“紅軍長征”的求知欲望,教學中能不時抓住學生心情愉快、求知欲望高的時機進行愉快教學,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適用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手段的直觀性
《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機中的多媒體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多媒體和教具等教學手段的應用,要用在該用之處,使其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繁瑣歷史知識(如,戰爭的經過)用圖片敘述講清楚,屏幕上的圖像和顏色文字可一“幕”了然。
六、精講多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講練結合這種方法有利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參與中思考、學習,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不僅可以減輕學生負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做高三選擇題時,教師可以歸類選擇題的類型(因果型、材料型、程度型、情景型等類型),每講完一種題型,就叫學生做這一題型。如此講練結合,能抓住做各種題型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加以練習,就能提高做題的準確性,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七、及時反饋,提高教學效果
反饋,是為了使學生課堂學習的正確認知過程和結論得到及時強化,使不正確的認知和結論得到及時的矯正。教師課堂組織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聽課反應,及時調節教學方法。學生課內練習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及時調節課外練習的數量和難度,避免機械重復。
八、結束語
經過近三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采取上述辦法,特別是“情景互動”教學方法的引入,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增強了,從考試成績上看也比以前有了提高。但在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如,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不扎實、靈活運用能力不足等情況,這需要我們在教學上作進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