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錦秀
摘 要:歷史故事的敘說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消化在課堂上的知識,加深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在如今國家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學校也應該加大對歷史故事的認識,不管是作為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應該銘記歷史,用歷史故事的方式來喚醒我們被塵封的歷史記憶。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注重把歷史故事延伸到歷史課堂中來,這樣既提高了了學生的課堂效率,也加深了學生對歷史更好的理解。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用
歷史故事的講解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探究合作。它符合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觀,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知識意識,學會觀察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出發,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人文的關懷,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來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新需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增強對歷史的信念感,讓他們明白每個歷史人物的形象,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所存在的必要性,了解到歷史人物的原委,從而加強學生對歷史課堂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第一位老師。”沒有興趣,學生怎么能學好歷史,更談不上打造歷史高效課堂了。如果學生產生了對講故事式課堂教學的興趣,便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歷史,帶著問題去走進歷史課堂。對歷史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就不會再討厭歷史課了,不會覺得歷史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負擔。學生上課不僅可以通過學故事的方式去學習歷史,還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歷史教學效果。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講故事歷史教學課堂中來。有誰知道歷史小故事的也可以給同學們講一下。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課堂上,教師要從講臺上走到學生中去,去認真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收獲或者學生有什么疑問,從而細心地為學生講解。適當地給他們一些激勵,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歷史課堂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提高歷史課堂效率,用說歷史故事、講歷史故事的方式來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教師可以給每組同學布置任務,每一個小組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來敘述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從人物的性格外貌等來展現這個人物。通過評比看哪一組敘述的歷史人物最完整,從而加深學生對人物的印象,提高對歷史課堂上興趣。
二、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激發了學生對歷史故事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更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歷史課堂,把自己的歷史思維打開,體會歷史王國的魅力。還要讓讓學生用心去學習歷史故事,感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而不是煩惱。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要創造機會去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幫助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讓學生在老師的關懷下、良好的環境下學習歷史,這樣學生的想象思維才可以被有效啟發,從而增強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更新教學方式,發揮學生主體性
處在初中這一階段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得讓家長和老師時刻鞭策他們去學習了。這一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想要去學習,去渴求知識的欲望,知道自己的理想以及自己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不管學習什么科目,包括歷史課堂,他們都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講授初中歷史時,要有意識的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而作為老師只是幫助引導他們來完成課堂的教學。更新歷史課堂教學方式,老師要大膽放手,可以讓學生自主的去講歷史故事,讓學生支配課堂,這節課應該講什么、怎么講、用什么樣的方式講。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讓每個小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動起來,創造一個有靈魂的活的課堂。教師要學會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更緊密的促進小組合作,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讓歷史故事在課堂上得到更大的發揮。通過全神貫注的小組合作講歷史故事來發揮學的學習主體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它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提高了課堂效率。作為歷史教師,要時刻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更新教學方式,反思教學成果,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中玩”。歷史教學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和諧課堂,它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效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師身兼重任,要不斷的提高自身修養,在工作崗位中不斷探索研究、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楊紅琴.歷史課“六步有效教學模式”初探[J].林區教學,2013(6)8-9.
[2]時海萍,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3(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