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教學設計只有與學生學習的步調一致才能真正地意義上是實現有效、高效的教學。在教學中要根據學情適當地、科學地調整教學的內容、進度、難度等才能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在學情分析要分析哪些方面,通過什么方法去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教學設計;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主要關注在教學中如何對學生的情況進行研究,側重與學習有關的學生因素的研究,而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主要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以,接下來就學情分析研究的內容和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1.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對于記憶力,可以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知識儲備,對于教授知識的復述情況進行初步了解;對于觀察力,數學教師則可以通過教學中某些實際觀察對比的探究性活動,找規律問題,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等進行判斷;對于思維能力,則可以從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突破難度較大的題目時采用的方法來推斷;對于注意力,則可以從學生上課時的狀態,自習期間學習的狀態等來考察;對于想象力,可以從對實際問題描述場景的理解情況,以及圖形的位置關系、空間圖形的想象能力等方面來分析。
2.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學情分析內容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式。
學習動機是激發并維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導致其行為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1]隨著對學習動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學習動機雖然可以作為預測學業成績的一項重要的變量,但它與學業成績之間并不是單純的線性關系。也就是說,學習動機除了能夠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成績,還可以通過影響其他與學習有關的變量進而影響學生的成績。其中,關于學習策略的影響尤為明顯。[2]
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學習興趣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的提升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數學效果。雖然原定的數學教學的內容可能無法使學生產生直接興趣,教師也無法做大幅度的更。,但卻可以跟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增添少部分的課外拓展活動、數學史小故事、數學學科與學生興趣之間的密切聯系等方法適當地調整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產生間接的興趣。
學習方式是指個體在進行學習活動時所表現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為方式與行為特征。在分析學生學習成績時,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學生在小學時成績數學非常優秀,但到了初中階段成績就滑到班上中下游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學與小學相比,學習的知識容量增大,學習的難度加深,數學思想方法也在不斷滲透于教學中,數學題目的綜合性、技巧性、靈活性都在不斷上升,但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依然和小學一樣,自然就不能跟上老師的節奏了。但這些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改變原來的方法使他的學習方式更加適應初中數學學習的節奏時,他們的成績往往比一般的學困生提升的快得多。所以,在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學生更加喜歡的教學方式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3.常用的分析方法
3.1檢測法
檢測法就是通過科學地設計相關題目組成測試卷,組織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試卷,再根據學生試卷完成度來判斷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方法。在了解學情時,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分別去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判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初步判斷學生對已完成教學的接受情況,根據情況適當地調整后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對本學期的教學效果進行一個總結,做為下學期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參考。這也是教師最常用的學情分析方法。
3.2資料分析法
資料分析法是教師基于已有的文字記載材料間接了解分析學生基本情況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比較系統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個性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由于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3]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如果結合學生經常接觸的事例來幫助學生對新知識進行建構,顯然比完完全全地重新建構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掌握和記憶。
3.3交談法
交談法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就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交流。交談既可以是一個老師與多個學生進行交談,也可以是一個老師同一個學生進行交談。面對面的交談教師可以針對多方面進行詢問。首先,不僅能夠更加便捷的了解到學生近期,也可以得知學生之前數學學習的情況,得到的信息更加全面。其次,可以詢問學生平時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等。最后,從與學生的交談中,也能夠直接感受到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認識以及學習數學的態度。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學情更貼近學生的真實情況,是大多數教師都愿意選擇的不錯方法之一。
4.總結
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首要原則就是要因材施教。對于教學內容中涉及的研究事例,最好選擇學生接觸過的、聽說過的事物,教學追求的不是“高”“大”“上”,而應該貼近學生的原有經驗;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選擇適合學生學習方式的方式開展;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度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的起點和最近發展區進行安排;對于教學的進度,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前期學習情況來安排。總而言之,以學情為依據的教學設計是落實教學以學生為本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張雪蓮.學習動機及其相關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6).
[2]劉加霞.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9).
[3]李雨萌.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的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22
作者簡介:周小丁(1996-),女,漢族,籍貫四川成都,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