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義峰
一、什么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一種影響巨大的教學理論,其濫觴于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JohnDewey)的經驗理論。并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提出,皮亞杰認為,個體在認識世界時,是通過與環境的不斷交互,形成了對世界既非主觀也非客觀的認識。在皮亞杰之后,中外許多教育學者對其理論進行了補充、發揚與創新,使之成為一種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教育教學理論,積累了豐碩的成果。
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者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者強調學習的自發性與社會性。
二、目前高中中國近代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者也強調,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的過程,學習者必須參與到社會文化當中,才能建構起有關的知識。而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在面對中國近現代史這一高中歷史教學重要模塊時,往往難以記憶教材上繁雜的知識點,無法將一個個歷史事件聯系起來,更難以將史實與史觀靈活掌握、內化于心,只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教師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也常常缺乏很好的對策,甚至在上某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涉及到黨的路線方針重大轉變、重大政策形成相關課程時,不得不采取“朗讀”教學法,帶著同學們像念課文一般將課本內容“精讀”一遍,讓學生強行記憶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深刻理解課程內容,更遑論舉一反三、產生學習興趣了。
三、如何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改善課堂教學
1,重視情景構建
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構建歷史情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場景,消除學生的時代隔膜感,增強歷史課程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得以充滿興趣地投入課堂,積極獨立思考。更重要的是,通過情景構建,學生可以親身“參與”歷史,使其在某種程度上回到歷史環境中,在模擬的“社會”中進行文化參與、構建有機的歷史知識。比如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一課時,通過情景劇的方式重現中國共產黨草創之時的情景,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革命先輩艱苦創業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2,“解構”歷史敘事
當代建構主義史觀認為,歷史敘事本身便是構建的產物。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面對學生難以理解,又覺得枯燥的內容時,不妨花些時間,將這一知識點背后的歷史敘事的構建與成型的過程對學生予以簡單說明,讓學生理解為何這樣講,其意義和目的在何處。并通過對歷史敘事的“解構”,幫助學生更深地參與到歷史構建的過程中,有利于其自身歷史知識的建構。不過,這對于教師的理論水平有較高的要求。
3,鼓勵實地考察
身體現象學大師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Merleau-Ponty1908年~1961年)認為,身體在世是人與自然界最原初的聯系。梅洛-龐蒂鼓勵人通過與包括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外界發生聯系來獲得知識。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應當鼓勵有能力的學生進行歷史場景的實地考察。通過對歷史遺跡的“浸入式”體驗,親身進入歷史背景的社會文化中,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這一與當代中國社會形成息息相關的歷史分期有更立體的認識。比如在學習“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課時,可以鼓勵學生參觀當地的抗日戰爭或者解放戰爭博物館,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4,積極運通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具有新穎、直觀、生動、形象、靈活的特點,利用視聽資料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這不僅豐富了歷史課堂內容,而且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地參與到情境中,拉近與歷史的距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利用影視、音樂等手段強化感官刺激,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充滿趣味。
受制于現實條件,很多歷史遺跡與遺物很難在課堂上進行直接展示,而通過現代多媒體設備的和還原,可以使學生直觀感受中國近代史的滄桑巨變,將歷史事件的社會文化背景帶入課堂。如在學習“祖國統一大業”一課時,通過觀看香港澳門回歸的視頻,使學生們得以再臨歷史現場。
四、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于高中課堂的優點
1,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自發性與自覺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學習的自發性,教師和學習伙伴只是輔助,學習所依靠的是自身的對知識的建構。通過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自發性和自覺性。在高中教學特別是備考過程中,自發學習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歷史知識更易內化于學生心中
通過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生置于歷史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機地”學習歷史知識,不僅僅囿于課本內容,而更兼具思維擴展之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綜合掌握。
3,為之后的歷史學習打下了基礎
通過實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優化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亦有知識基礎,為之后的歷史學術以及高三備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