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顧名思義,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傳統的歷史教學強調的是接受式的、被動式的學習方式,21世紀,我們提倡自主學習,當然這不意味著否定接受式的、被動式的學習方式,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只是要改變過去的那種“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但要倡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式。基于中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狀況,筆者在從教過程中,嘗試總結了在素養時代培養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了解教材,明確任務,分層指導
中學生的歷史課外閱讀量相對較少,初中以前很少接觸歷史讀物,加之初中歷史學科的地位比較尷尬,不受重視,所以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對于歷史學習比較茫然。在歷史學習之初,我首先帶領學生熟悉初中歷史教材,比如: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的目錄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劃分時期、階段來進行編撰的,這樣能夠給學生一個總體的時序框架;具體的課程中,帶領學生了解課前引言,書下注釋,任務掃描,材料研讀,相關史事,問題思考,課后活動,知識拓展和教材圖片的內容及作用,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歷史有總體、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閱讀教材或者觀看視頻時,要提前給學生布置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或者觀看視頻,明確任務,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學生在課堂上陷入迷茫。更重要的問題是,由于各種原因,學生的習慣差距非常大,如果按照統一的標準布置作業,自主學習的效果必然不理想。所以要分層布置任務,分層指導,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一課時,我布置了這樣的分層任務,第一層:鴉片戰爭是在哪一年,誰發動的侵華戰爭,結果如何,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哪一事件?第二層: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根據教師給出的提示信息,嘗試簡要復述鴉片戰爭(溫馨提示:1840、英國、中國,注意時空觀念),擁有80萬正規軍的中國,面對20萬英軍,經過本土的英勇抵抗,為什么還失敗了?(溫馨提示:可從軍隊與駐防、武器、兵制、思想觀念、社會制度等方面作答。)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進行分層指導,讓不同的學生在自己的思考和努力下找到自己在歷史課堂中的位置,能夠在有目標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樂于自主學習。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形成習慣
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不知道歷史是什么?當然,這個問題并不簡單,如何讓初中學生理解這個問題呢?我在教學中采取的方法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興趣。我給班級的同學布置了這樣的任務:三歲以前的我是什么樣子的?孩子們聽到這個作業的第一反應是不知所措,都說不知道怎么辦?于是我提示到:大家知道自己三歲以前的歷史嗎?不知道。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三歲以前的事呢?回家問我媽,孩子們回答。對,可以回家問親屬,也可以找到自己三歲以前做某事時用過的東西,孩子們的想法一下子多了。下次課上孩子們有的拿來了一些物品,證明自己的經歷,有的訴說了從親人那里聽來的關于自己三歲以前的故事,我告訴孩子們,你們收集的事物就成為了證明你們三歲以前歷史的證據,歷史是已經過去的事物,我們要通過發掘出來的實物和歷史記錄來證明這段歷史的存在。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理解了什么是歷史,在歷史中獲得了成長。在學習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二課原是農耕生活時,我先給學生們布置了本課的課前學習任務,閱讀本課的內容,創作一幅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的想像圖,任務布置后學生們的興致非常高,接下來的課上一些孩子介紹了自己創作的作品,內容基本上覆蓋了教材上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情況,孩子們的表現非常好,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興趣,主動去學習。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活動不能開展一次兩次就結束了,要長期進行,有利于孩子們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包括幫助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了解教材,課堂上明確任務,分層指導;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日常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落到細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