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霞
摘要:戲劇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旦是戲劇行當的一種,武旦則是旦行的一個分支。本文對武旦的表演特色與人物塑造方法進行探討,展現武旦的藝術之美,為武旦角色的塑造與形成提供參考。
關鍵詞:戲劇表演;武旦表演;人物塑造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521330
武戲是戲劇表演的重要內容。武旦是旦行分支的一種,大多呈現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她們英勇豪邁,武藝高超,是歷代戲劇文人創作者對俠肝義膽情感的寄托。武旦可以分為短打武旦和長靠武旦。通常所說的武旦是指短打武旦,這種角色身著短打戲服,不騎馬;而長靠武旦多是騎馬的女將,又名刀馬旦,這類角色的戲服背扎靠旗,穿戴盔甲。武旦不重唱、念,側重“打”、“做”,用“舞”等身段的表演來塑造人物。武旦演員大多身段飄逸剛健,翻騰利落干脆,對打的動作嫻熟,出手戲更則需要穩準快。
一、武旦的表演特色
(一)剛中帶柔
既然稱之為武旦,“武”是武旦表演過程中需要呈現的重要方面,是塑造舞臺形象的精髓所在。演員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運用開打、身段、舞刀弄槍等表演呈現出角色的超強武藝,熟練嫻熟地展現武旦剛毅、穩健的角色形象。當然,武旦表演的過程中也離不開“旦”。“旦”這一戲劇表演藝術中的行當多由女性扮演,因而必定有其“柔”的一面。她們的身段柔軟、身形苗條、身手靈巧,再借助面部表情、眼神等展現女性散發的魅力。
(二)柔中帶剛
武旦在表演之中大多扮演年輕女子,她們有其溫柔的呈現,但又區別于青衣等角色的溫柔。畢竟武旦展現的形象多為女中豪杰,她們有著不同于尋常女子的剛烈與堅毅,雖然她們會呈現柔軟的一面,但都是柔中帶剛。這就要求演員在塑造這種類型的武旦的時候,把握武旦這種特殊的柔美。
(三)剛柔并濟
武旦在武藝表演中不缺少女性的柔美,在打斗中不乏女人的魅力。因而,武旦的表演是剛柔相濟的。這也要求武旦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恰如其分地表演,并將二者融為一體,呈現戲劇之美。演員在人物勾勒過程中,需要基于劇本精心揣摩人物,在表演中,基于技巧的運用展現身段,結合面部表情與神態等將演員的個性、故事、情感等有機融合,實現人物的動人塑造,散發獨特的角色魅力。
二、武旦的人物塑造
(一)扎實的基本功底
武旦表演過程中,一招一式都有固定的程式。這要求飾演武旦角色的演員基本功必須扎實,包括腿功、腰功、毯子功、把子功等,并且要精通刀、槍等道具的使用,只有掌握了對打的慣常動作并靈活運用,才能在舞臺形象的塑造過程中游刃有余地體現武旦“武”的一面。比如, 《白蛇傳》中有一折《盜庫銀》為武旦出手戲,有大刀、雙鞭出手等,高難驚險,舞蹈優美。小青的表演與道具的巧妙運用就是建立在基本功扎實的基礎之上。否則,動作不協調或者呈現不具有美感就難以讓戲劇具有觀賞性。
(二)嫻熟的技巧運用
戲劇表演的完成需要“唱、念、做、打”多種表現手法程式化的運用,武旦表演的呈現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這些技巧是人物塑造的一種外在呈現形式,是演繹故事的手段。演員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技巧,熟練的技巧掌握能幫助實現人物的塑造。然而,也應該看到,擁有了靈活的技巧之后并不一定能夠豐滿地詮釋人物形象。不同的情節、不同的故事所需要的表演手段是不同的。不注入情感的人物塑造是缺少內核的,是難以對觀眾具有感染力的。比如《三岔口》中的店主婆、《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等重在武功與表演技巧。而且演員還掌握一種特別的技巧,就是打出手,擅長用跌撲取勝。比如扈三娘,她在聽聞梁山前來攻打扈家莊之后前去迎敵,與王英對陣,展現其不凡身手。因而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需要將技巧與戲劇、技巧與美感、技巧與藝術進行深度融合,這樣才能將人物刻畫得傳神。
(三)生動的人物表現
完整的戲劇表演是需要在多種表現方式綜合的基礎上演繹故事,創作整體性舞臺藝術。因而,故事是戲劇表演的靈魂,演員用人物表演構成故事情節。只有演員在運用技巧的基礎上融入真情實感、進入巧妙的人物帶入,才能讓人物鮮活、生動起來。在演員剛柔并濟的表演中呈現完整劇情與人物本身的神韻。雖說武戲以武打為主要的表現方式,但是在劇情的推進過程中同樣有敘述的成分,這需要武旦演員還需要用唱、念等手法去完善藝術形象的塑造,而不僅僅追求武打的表現形式。技巧的運用只能是表演的一部分,情感的表達則是另一部分。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情感需要傳遞給觀眾,通過感染觀眾,引起觀眾的同理心。
(四)生活體驗的融入
戲劇藝術不是創作者的主觀思想呈現,而是源于生活的藝術。表演者在戲劇劇本提供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開展表演、進行創作。演員在形象塑造的過程中難以避免會有演員本身的影子。然而,在人物的刻畫過程中,需要演員在豐富的生活經驗的積累與觀察的基礎上增加對人物理解,從生活中汲取營養,這樣所刻畫的人物才是立體的、成熟的,才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生活與藝術的巧妙融合。比如,《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的塑造中,需要注意展現扈三娘江湖兒女的豪氣、爽朗,呈現其英勇的形象。而且,由于不少武旦的表演共性比較多,使得很多武旦形象趨于一致,給人的普遍印象是武藝高強、性格爽朗,使得觀眾對于武旦的認識不能夠更為深入一層。因而演員不僅僅要在人物塑造的技巧等形象化的展示中下功夫,還需要提升對人物所處歷史環境的認知,增強自己的文化涵養與藝術造詣,使得形成的人物更有底蘊與內涵。
三、結束語
武旦表演豐富了戲劇藝術,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物角色,烘托歷史發展中賦予武旦的精神內核。武旦表演需要在基本功扎實、技巧嫻熟、情感充沛、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兼收并蓄,不斷發展。于此同時也應該看到,雖然戲劇藝術在我國源遠流長、底蘊豐厚,但正在經受現代轉型的考驗。武旦表演藝術作為戲劇表演史詩中的輝煌篇章,展現和刻畫著人物形象,呈現著動人的演繹,是戲劇藝術需要經受的時代機遇與挑戰,也是武旦表演所需要思考與創新的方面。
參考文獻:
[1]張澤桐,淺談武旦表演藝術之人物塑造法則[J]中國京劇,2018(4):42-45.
[2]王李霞,淺談武旦藝術的創新體會[J].戲劇之家,2017(10):17-18.
[3]陳圓圓,武旦的文戲一一解讀樊梨花[J].科技資訊,2017(08):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