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芳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對新生兒呼吸衰竭實施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了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兒科收治的140例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機械通氣治療,而實驗組患兒給予了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然后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PaO2(53.32±3.24)mmHg、pH(7.45±0.32)等指標高于對照組(45.38±3.08)mmHg、(7.24±0.28),而PaCO2(56.47±3.11)mmHg、FiO(1.26±1.67)%、上機時間(88.69±3.46)h、住院費用(2.53±0.44)萬元、住院時間(23.25±4.25)d及并發癥發生率(5.0)%等指標低于對照組(65.34±3.97)mmHg、(19.55±1.64)%、(124.34±7.83)h、(3.14±0.87)萬元、(31.24±5.36)d、(20.0)%,兩組患者的研究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新生兒呼吸衰竭進行臨床治療時,為其提供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可以使其肺通氣功能和血氧指數得到有效改善,并降低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其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高頻振蕩呼吸機;新生兒呼吸衰竭;臨床療效
新生兒呼吸衰竭屬于臨床比較常見的呼吸功能障礙,其通常是指靜息狀態下不能進行正常呼吸,并出現CO2潴留、缺氧等癥狀,如果未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誘發代謝紊亂綜合癥和其他生理功能等病癥。因此,我院根據患兒的病情特點采取了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這樣既可以提高患兒救治的成功率,而且還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兒預后。下面將會對其治療過程及效果進行介紹。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隨機抽取了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兒科收治的140例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作為對象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男性患兒34例,女性患兒26例,胎齡在30-39周,平均(34.5±1.2)周,新生兒阿氏評分在5-9分,平均為(6.9±0.4)分;實驗組中男性患兒35例,女性患兒25例,胎齡在31-39周,平均(34.8±1.1)周,新生兒阿氏評分在5-9分,平均為(6.7±0.5)分。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新生兒阿氏評分等臨床方面的數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但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了常規治療,如水電解質維持、酸堿平衡、抗生素抗感染、營養支持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兒給予了常規機械通氣,治療階段待患兒的呼吸衰竭癥狀出現明顯改善,且生命體征穩定后才可以選擇下機時間。而實驗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了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治療階段需要將平均氣道壓(MAP)設置為10cmH2O,如果出現氣漏現象則需要將MAP調節至7-10cmH2O,同時將吸氧濃度(FiO)設成 0.8,振幅頻率設置成10-15Hz,當患兒出現低氧血癥時,要適當的調高FiO值,如果出現高碳酸血癥時要降低振幅頻率,待患兒的呼吸衰竭癥狀出現明顯改善,且生命體征穩定后才可以選擇下機時間。
1.3臨床評定標準
(1)治療前后對兩組患兒的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FiO 及 pH等指標進行記錄和對比;(2)對兩組患兒的上機時間、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進行記錄和對比;(3)對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記錄和對比。
1.4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兒的臨床指標和并發癥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選擇了均數±標準差給予表示,計數資料選擇了百分數(%)給予表示,組間數據差異采用t檢驗,如果P<0.05,則反映兩組患兒的研究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反之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PaO2、PaCO2、FiO、pH等指標對比
統計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aO2、PaCO2、FiO及pH等指標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實驗組患者PaO2、pH等指標高于對照組,而PaCO2、FiO等指標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研究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2.2兩組患兒的上機時間、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對比
統計發現,實驗組患兒的上機時間、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研究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2.3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統計發現,實驗組患兒臨床治療過程中有3例(5.0%)患兒出現并發癥,其中1例感染、1例氣胸、1例肺損傷;而對照組患兒中有12例(20.0%)患兒出現并發癥,其中6例感染、4例氣胸、2例肺損傷;對兩組患兒通過開展針對性的處理后并發癥得到有效改善,數據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如今,部分新生兒可能會由于剖宮產、早產等因素而誘發某些器官發育不理想,如果新生兒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質時,將有可能誘發肺泡功能障礙,使患兒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等癥狀,嚴重的時候會誘發呼吸衰竭。同時,宮內感染也有可能導致新生兒呼吸衰竭。臨床上一般為新生兒呼吸衰竭提供常規機械通氣治療,但是效果不理想,而且極易誘發并發癥。因此我院嘗試采用高頻振蕩呼吸機進行治療,其是一種與肺共振接近的低通氣壓力、高頻率及小于生理死腔低潮氣量的新型機械通氣方式,其可以借助高速流動氣體,來提升彌散和對流,提高肺組織氣體交換速度,加速肺血氧合,使患兒的低氧血癥得到有效改善,提高患兒搶救成功率。同時,高頻振蕩呼吸機還能夠以較低的吸入氧濃度和氣道壓力實現氣體有效交換,避免了高濃度吸氧及肺氣壓損傷引發的慢性肺部疾病等后遺癥。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還可以提高患兒肺容量,減輕右心負荷,改善患兒肺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現象,預防感染和炎癥的發生,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呼吸衰竭實施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既可以使患兒的臨床癥狀和指標得到有效改善,而且還可以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及費用,降低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長地.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療效[J].醫療裝備,2016,4(12):57-58.
[2]朱棟梁.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療效[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7,11(2):142-143.
[3]羅吉平.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7,5(3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