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森
摘 要:山西省擁有極其豐富的旅游業資源,并且旅游業近年來隨著支柱產業煤炭產業發展陷入瓶頸而出現了突破性增長,以此觀之,旅游產業變為山西省新的支柱產業的趨勢已經昭然若揭。而與此同時,山西省旅游業的高速發展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其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重中之重。要實現山西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對當前旅游業狀況進行評估,找出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礙,通過借鑒國內外可持續發展城市旅游業的經驗,從中汲取精華,并提供山西省可持續發展相應的對策,實現對山西省的旅游資源進行進一步開發,增加旅游資源給的供給,提升環境容量等。
關鍵詞:旅游業 資源開發 可持續發展
引言
當前,世界經濟處于一個深度轉型期,由傳統的第二產業導向逐步向第三產業主導發展,受此影響山西省積極發展旅游業以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經濟下滑所造成的影響迫使山西省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由支柱產業一枝獨立轉向為全產業共同發展,同時煤炭價格下降也倒逼了山西的產業轉型。而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發展方針也轉變的更加重視環境的保護,更加強調經濟與環保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此背景下,山西旅游業如何在發展的同時保證可持續顯得更加重要。
一、山西省旅游業發展現狀
山西省位于黃土高原的東部,有著豐裕的文化旅游資源,特征十分明顯,品質尤其卓越,是中華文化分布的主要地域,中國變革和進步的歷史都可以從中找出痕跡,被譽為古代東方藝術的博物館。據統計顯示,山西現存的文物數量極為豐富:世界的文化遺產有2處國家級的重點保護單位有271處,固定不可移動的文物30186處 ,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有428處,國家的大遺址保護項目有4處。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居全國之首,其中絕大多數于文化有關。山西省的旅游業中有很多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例如大同古城、平遙古城等,也擁有很多的歷史文化名鎮例如襄汾縣汾城鎮、平定縣娘子關鎮以及青龍古鎮等等,歷史文化名村也有很多存世例如: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等。山西旅游業特色鮮明,有著名的上黨梆子等民俗特色,旅游業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9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361項。同時,山西旅游業類型涵蓋古遺跡、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
二、山西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首先,基礎設施不完善。在交通設施方面,山西近年來雖然在積極的進行交通建設,但建設的力度受困于資金等的原因還很缺乏,導致了旅游業的發展受阻,同時在旅游業方面的交通網也沒有形成。對接待地基礎設施的建設乏力,這也是山西省的一處弊病,導致了對景區的環境破壞,一些景區廁所缺乏以及廁所污水處理的建設不完善,游客漫山遍野早廁所,在緊急狀況下,難免出現隨地大小便的情況,這就對旅游景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資源整合利用問題。部分資源過度使用,在前幾年由于GDP為王的概念深入人心,山西省為了滿足經濟需求,積極開發部分熱門景點,做到盈利最大化,希望能夠得到經濟效益最大化。但實際上這種做法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不相符,且易造成山西省旅游業資源的浪費,只發展部分熱門區域確實可以實現更好的收益,但這勢必導致這些區域人滿為患,如再不加節制,進而導致這部分資源的過度使用,難以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最后甚至導致一些資源的損毀。同時和上述現象并存的是,有些資源卻幾乎沒人光顧,這些景點并不是不優秀,而是因為知名度、交通環境、政府支持力度小等種種原因導致了這些資源的閑置。中國僅存的四座唐代古寺全部坐落于山西,但是顯而易見,在五臺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很知名,但其余兩座——平順縣的天臺庵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就顯得似乎默默無聞了。
再次,管理缺失。旅客在旅行的過程中在古跡上亂寫亂畫以及在一些禁止攀爬的文物古跡上攀爬等現象屢禁不止。鄉村景區管理缺失,山西省的旅游景區多數分布于鄉村,雖然今年山西省試行了山西鄉村旅游景區標準,但這僅是對于旅游公司的限制,并沒有對鄉鎮政府的管理工作進行進一步的提升。旅游從業單位管理缺失,對于旅游從業單位的管理,山西的很多旅游公司只是單純的將歷史上所遺留的文化遺產進行簡單的開發。對于景區的維護,文物的修繕,接待地的污水處理,環境保護等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并且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進行了一些違規的開發,導致在進行旅游業開發后,由于管理的不善等種種導致文物的損毀,阻礙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行業協會對企業的監管不到位。
最后,經濟發展的矛盾。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山西旅游業資源也遭到了破壞。旅游資源與煤炭資源的利用產生了沖突。在很多的旅游景點旁都存在大量的煤、鐵產業,這些產業帶來了大量的環境污染,山西省一些城市經常成為全國污染嚴重的城市。一方面對山西省的旅游形象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制約了山西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空氣的污染對風景名勝有侵蝕的可能,造成了山西省旅游資源的破壞。
三、山西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建議
首先,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具體手段包括:一、采用BOT的方式進行交通設施的建設。二、運用經濟手段實現廁所改革,可以加入市場力量,允許收費廁所的存在。
其次,從資源整合角度,增加旅游業資源有效供給。具體手段包括:一、運用大數據分析資源的整合。二、發揮市場手段。打造以山西省民風民俗、生態山水和地質文化等為主的精品線路,出臺相關的旅游企業獎勵措施。三、進行生態保護,運用景點封閉輪休技術,實現旅游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通過將景點在一段時間的大量接待游客之后進行封閉,來運用自然循環的力量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另一方面山西省龐大的資源總量讓輪休成為可能。同時,采取生物景觀修復手段,根據山西省旅游業自身風景區特色,采購本地的植物,堅持進行人工種植對當地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這樣便可以使當地的環境容載量得到提升,確保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