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爽 胡軍 張進 王桂麗

摘要:目的探討微創小切口手術對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溝斜疝患兒4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采用傳統術式治療,觀察組采用微創小切口術式治療,對比療效。結果對比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自主活動時間、住院天數等指標,觀察組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為29.2%明顯高于觀察組的8.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比術后半年復發率,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采用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療效確切,微創,術后恢復迅速,術后并發癥少,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腹股溝斜疝;微創小切口手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5-046-02
腹股溝斜疝作為小兒外科常見病,發病率約為3%,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臨床癥狀為腹股溝存在一個彈性圓形腫塊。一歲以內內患兒大多疝囊能夠自行閉合,而超過半歲的患兒疝囊則不能自行閉合,并且會越來越大,加重腹股溝管的缺損癥狀,并易發生嵌頓,極大影響到患兒的身體健康安全[1]。目前,手術是治療此病的首選方式,但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患兒恢復慢,術后并發癥多。近年來微創小切口手術能夠避免上述缺點,在小兒外科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48例腹股溝斜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微創小切口手術的臨床療效,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兒科選取48例腹股溝斜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臟器功能不全、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患兒。患兒均為男性,年齡1.5~9歲,平均年齡為(5.4±1.2)歲。腹股溝斜疝在左側25例,右側16例,雙側7例。其中,有9例患兒曾有嵌頓史,給予手法復位。將他們隨機分組,各組24例。對比一般資料,發現年齡、性別、斜疝部位等情況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1)對照組:采用傳統切除術治療,全麻后取仰臥位,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在與腹股溝管平行方向作一切口長約3~4cm,將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對稱分離,以充分暴露腹外斜肌腱膜直到腹股溝外環口,順著腹股溝管走向對提睪肌進行鈍性分離。同時,鈍性分離精索內筋膜,翻出疝囊,將其與周圍組織分離,再游離疝囊進行高位結扎,復位精索,最后逐層縫合各層組織。
(2)觀察組:采用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患兒取仰臥位,待麻醉消毒后利用手指觸摸精索位置,在腹股溝中點上端1cm處沿著皮紋走向作一橫向切口,約1.0cm。采用蚊式鉗鈍性分離手法對皮下組織進行分離,直到外環口,將精索提起分離后尋找疝囊,游離解剖疝囊。在此過程中要避免損傷輸精管、精索血管等組織,最后橫斷疝囊并給予高位結扎,再將各層組織逐一縫合起來。對于年齡偏大的患兒,腹股溝管較長難以進行高位結扎疝囊時一般可將外環口腹外斜肌腱膜適當切開,便于高位結扎疝囊,然后重建外環口[2]。在手術過程中需根據情況選擇鈍性分離或銳性分離,要注意對輸精管與精索的保護,避免傷及這些組織,小心操作,避免剝離操作時造成出血。遇到較大的疝囊口時一般要將精索往上牽拉,再對內環口進行適度縫合[3]。
1.3評價指標
通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自主活動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半年復發率等指標評估手術療效。
1.4統計學分析
將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21.0軟件包中,通過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組間比較,并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用率表示。若P<0.05反映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手術指標
根據表1可知,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更少,自主活動時間、手術時間與住院天數明顯更短(P<0.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對比術后并發癥與半年復發情況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2例,腹脹與陰囊腫脹各1例。對照組術后并發癥7例,切口感染2例,陰囊腫脹2例,腹脹3例。對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為29.2%,遠高于觀察組8.3%(X2=3.499,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半年內復發率,對照組為8.3%(2/24),觀察組4.2%(1/24)(X2=0.526,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腹股溝斜疝為小兒外科一種常見病與多發病,發病率在1%~2%左右,多見于未滿3歲的幼兒[4]。由于小兒腹膜鞘狀沒有閉合,呈開放或半開放狀,加之腹壁肌肉生長薄弱,當咳嗽、哭鬧、便秘、排尿困難時極易導致腹壓增高,致使腹腔內容物進入其中,從而引起腹股溝斜疝。手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此病唯一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傳統術式創傷相對較大,易破壞腹股溝管結構,術后患兒恢復慢,也易引發其它并發癥。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利用微創小切口術式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效果明顯,也能避免傳統手術的弊端。該術式具有諸多優點:(1)微創,切口小,瘢痕小,不易發現,符合了美觀、微創的要求。(2)手術時間短:與傳統術式相比,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有條件的醫院也能開展門診手術,患者無需住院,從而節省了醫療費用以及患兒住院給家長造成的不必要麻煩。(3)手術療效好,術后并發癥少:由于手術不會將腹股溝管切開,從而對附近神經與血管的損傷較小。在外環口位置提出內環口,操作緊貼疝囊進行分離,對精索影響少,也無需廣泛游離精索,因此能夠降低陰囊水腫、睪丸萎縮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
本次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相關手術指標更優,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半年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小兒腹股溝斜疝采用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效果顯著,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林立華.傳統手術與微創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2018,11(9A):148-149.
[2]李建偉.小兒腹股溝斜病應用小切口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7):118-119.
[3]趙軍.微創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58例臨床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4,44(12):50-50.
[4]謝旭波.橫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有效性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3):26-27.
[5]蔣成軍.橫形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