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昌
摘要:目的分析頸肩腰腿痛患者采取中藥外敷聯合中醫針灸治療效果。方法研究對象來自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
月期間收治的68例頸肩腰腿痛患者,其中34例予以西藥常規治療,記做對照組,另外34例在西藥治療上予以中藥外敷聯合中醫針灸聯合治療,記做觀察組。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VAS視覺疼痛模擬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肩頸腰腿痛患者治療中予以中藥外敷聯合中醫針灸治療,能夠使患者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更有效的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值得加強推廣與實踐。
關鍵詞:頸肩腰腿痛;中藥外敷;中醫針灸;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5-066-02
頸肩腰腿痛是由無菌性炎和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一種慢性變態反應性疾病,主要的癥狀表現為頸部、肩部、腰部、腿部疼痛、腫脹,并且可能發生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頸肩腰腿痛的發生率非常高,研究顯示約75%到80%的人,在其一生當中的某個階段,都可能會發生該病,但由于工作方式和工作環境條件的影響,如今該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雖然該病目前的患者群體以中老年人為主,但年輕化的趨勢卻日漸明顯[1]。所以,我們必須要加強對該病的治療研究,不斷提高該病的治療效果,以更好的保障患者健康、安全。本文在此主要分析頸肩腰腿痛患者采取中藥外敷聯合中醫針灸治療效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68例頸肩腰腿痛患者,其中34例予以西藥常規治療,記做對照組,另外34例在西藥治療上予以中藥外敷聯合中醫針灸聯合治療,記做觀察組。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最小年齡者43歲,最大年齡者78歲,平均(55.38±2.86)歲,最短病程者1年,最長病程者5年,平均(2.26±0.72)年。觀察組男20例,女14例,最小年齡者42歲,最大年齡者77歲,平均(55.12±2.21)歲,最短病程者1年,最長病程者4年,平均(2.11±0.58)年。兩組患者男女性別比例、年齡、病程以及VAS評分基本一致(P>0.05),臨床可比性充分。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消炎鎮痛藥物、中樞性肌肉松弛劑、利尿脫水藥等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藥外敷聯合針灸治療,如下:
①中藥外敷:中藥外敷治療藥材選擇,主要包括艾葉、杜仲、透骨草、川烏、羌活、續斷、王不留行、紅花等,然后用酒對上述藥材進行浸泡,浸泡時間最少30天。外敷時,用藥酒將毛巾沾濕,敷于患處,并由TDP烤燈照射,達到熱敷效果,每次30分鐘,每天1次,連續7天為1個療程,一共治療3個療程到5個療程。
②針灸:頸部癥狀者,選后溪、天井、天柱、大椎、夾脊穴等;肩部癥狀者,選曲池穴、臂臑、阿是穴、天宗、外關,肩骼、肩井穴等;腰部癥狀者,選三陰交、委中、命門、血海、腰陽關、腎俞等;腿部癥狀者,選阿是穴、委中,環跳,承山、足三里、內外膝眼等。針灸時,根據施針需求,指導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同時對施針穴位皮膚進行消毒,然后采用無菌毫針針刺得氣后留針20分鐘,每天1次,連續7天為1個療程,一共治療3個療程到5個療程。期間指導患者進行頸、肩、腰、腿部位的運動鍛煉,松解粘連組織。
1.3觀察指標
分別評價、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患處部位的腫脹、功能限制以及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患者患處部位的腫脹、功能限制以及疼痛等癥狀,顯著改善,為有效;患者患處部位的腫脹、功能限制以及疼痛等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為無效;顯效率+有效率為治療的總有效率。
對兩組患者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程度評價,畫一條10cm長的直線,然后讓患者根據自身的疼痛感受,在直線上做對應的刻度標記,0cm端為無痛,10cm端為劇痛,對應刻度即為評分,分值區間為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越嚴重。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
治療前,對照組與觀察組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對照組為(2.38±0.76),觀察組為(1.12±0.56),觀察組VAS視覺疼痛模擬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P<0.05,詳細見表2。
3.討論
肩頸腰腿痛的發生和患者相關部位長期勞損等多因素相關,長期勞損導致患者肩頸腰腿等部位出現退行性病變相關,典型癥狀表現即局部疼痛,中老年人為該病的高發人群,一旦發病所產生的以疼痛為主的不適感會為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帶來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也使患者面臨極大精神壓力[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作與生活壓力的增加,該病發病率逐漸升高且呈現出年輕化發展趨勢,引起了醫學界的高度關注。臨床用于該疾病治療的方法較多(如西醫、手術、針灸+紅外線照射等),但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手術治療會為患者機體帶來嚴重創傷,術后恢復時間長,而中藥外敷及中醫針灸治療則發揮了中醫治病的特色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該疾病的治療。
中醫是起源于我國古代的具備辨證論治特征的醫學學科,從中醫角度來說,肩頸腰腿痛屬于我國中醫的“痛痹”、“骨痹”病癥,認為其主要的病因是慢性勞損、衛外不固、風寒濕邪、氣血虧虛、肝腎虧虛、脈絡疲阻,不通則痛[3]。中醫針灸則主要是由“針”與“灸”組成,屬于一種極具特色的疾病治療方法,現今已在肩頸腰腿痛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針灸法主要是通過對某個部位給予針刺,以提高氣血運行暢通度,調節機體內部平衡與血液流暢性,使疼痛度減輕,從而取得“內病外治”的效果,遠期療效極佳。在肩頸腰腿痛的針刺治療期間,以主穴為主,根據疾病分型的不同選擇其它穴位作配合,并起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之功效,使粘連組織得到松解。同時,針灸過程中要求“氣至病所”,循經取穴,通經解氣,共達瘀祛新生、氣血調和作用,使得靜脈疏通,致使疼痛癥狀得到緩解。而中藥外敷治療則能夠使得藥物直接作用在疼痛部位,中藥艾葉、杜仲、透骨草、川烏、羌活、續斷、王不留行、紅花泡酒外敷,可以進一步起到舒經通絡、行氣止痛、活血祛疲的作用效果[4]。TDP烤燈持續照射,可以使外敷藥效深入的滲透到皮下組織,療效更加突出[5]。
本文的臨床研究證明,與單純進行西藥治療的肩頸腰腿痛患者相比,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針對患者予以中藥外敷聯合中醫針灸治療,能夠使患者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更有效的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值得加強推廣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朱坤福,祝蕾.東貝冷敷貼(肩頸腰腿痛型)治療頸肩腰腿痛的臨床對照研究[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5(29):115+118.
[2]撤回沙磊磊.關于中藥熏洗與針灸理療、運動手法的結合對頸肩腰腿痛治療的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70):36+38.
[3]陳鈴,佘坤源,余玉川.中藥熱奄包護理配合物理康復在中老年頸腰腿痛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6(02):172-173.
[4]何朝珍,張志權,葉向麗,陸文珍.探討中藥三煎內服外洗治療頸腰腿痛的療效與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04):149-151.
[5]詹新宇,李博樂,朱建華.中藥熏洗綜合治療肩頸腰腿疼痛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04):78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