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賈隆基 楊慧敏 賴珍菲 黃蝶 黃承瑾 陳韻琴
【摘要】目的了解貴州黔東地區大學生中醫體質分型特點及影響因素,從祖國傳統醫學角度,為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提供參考。方法隨機抽取銅仁學院在校各專業學生3140名(男生1083人,女生2067人)為研究對象,發放《中醫體質測試表》、《BMI體質指數測試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估量化測試表》三份與大學生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標準測試問卷。數據管理采用Excel,分析采用spss25.0,中醫體質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歸。結果:1.從中醫體質來看,平和質是最穩定、最健康的體質,我院平和質學生919人占29.3%(其中42.56%的男同學,22.7%的女同學是平和質),偏頗體質占56.23%,以氣虛、陽虛為主,女生高于男生。73.89%平和質同學BMI指數正常,56.4%平和質同學、74.56%偏頗質同學處于亞健康狀態。2.平和質與性別呈負向回歸關系(b=-3.839,p<0.01),與年級、學習、壓力、呈明顯的負向回歸,與BMI、健康生活方式呈明顯的正向回歸。3.體育鍛煉,同學關系、生病更影響基本平和質,可見基本平和質很容易在平和質,偏頗體質轉變。結論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需要立體化、多層次、多元化、多學科交叉的共同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健康、中醫體質分型、體質調整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5-155-03
1.背景
新時期以來,居民健康成為國家關注的一個重點,健康中國也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知。大學生作為身體最有活力的一個群體,本應代表著一個國家最好的健康狀態。然而,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大學生群體整體體質連續三十年在逐步下降。
為此,國家也采取各種舉措來推動大學生身體素質達標,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版)》就從大學生身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制定達標標準,以期通過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升。標準實施四年以來,高校一年一度的體質測試已成為常態,但是干預效果卻不明顯。如貴州某高校學生身體機能分析,學生呼吸功能普遍較差處于國標的中下水平,身體柔韌性處于國標及格水平,隨著年級增加而增幅不大【1】
近年來,中醫在“未病”的評估、預防、治療方面發揮著獨特優勢,也引起各方的關注。本課題組試圖從中醫視角來開展學生體質提升工作,遵循“體病相關、體質可測、體質可調”的理念,引入《中醫體質測試》、《BMI體質指數測試》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估量化測試》來進行交叉分析,找出核心影響因子,為受評大學生體質調整提供“健康促進處方”,探索不同的體質調整路徑。
2.操作方式
課題組采用《中醫體質測試》【2】《BMI體質指數測試》【3】《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估量化測試》【4】三個同大學生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標準測試問卷,通過網絡平臺面向銅仁學院各年級學生進行實名測試,共回收問卷3222份,有效問卷3140份。
3.調查目的
3.1有效識別我校學生中醫體質分類狀況;
3.2有效識別中醫體質和BMI的關系;
3.3有效識別中醫體質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
3.4為學生整體體質提升提供有效干預路徑。
4.分析方法
調查數據管理采用Excel、分析采用spss25.0,中醫體質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回歸,多元無序結局、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無序logisitic回歸。以p<0.05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測試結果
5.1樣本基本情況
參與調查的3140人中,男性1083人,占34.5%,女性2057人,占65.5%.
5.2BMI測試概況
本次共調查樣本3140人,平均年齡20.36歲,最小18歲,最大26歲.平均身高1.61米,體重平均53.85公斤,BMI平均20.66,最低13.34,最高41.67。
從BMI的分布來看,總體呈明顯的正態分布,主要集中在20左右。
從分析結果來看,正常體型占71.6%,偏胖和超重體型占9.5%.
5.3中醫體質測試結果
從中醫體質分型來看,平和最高,其他在20-30之間,氣虛為29.89,陽虛27.32,陰虛27.23,最低的為氣郁.從標準差來看,差別不大。
從體質分型分布來看,平和型最多,達到了29.3%,其次為基本是,占15.1%,陽虛型為13.5%,氣虛為12.1%。
從體質分型分布來看,平和型最多,達到了29.3%,其次為基本是,占15.1%,陽虛型為13.5%,氣虛為12.1%。
6.中醫體質影響因素分析
6.1
分別以平和、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血瘀、氣郁做為因變量,性別、年齡、BMI、健康得分、學習壓力、專業滿意度、體育鍛煉、規律吃飯、吸煙、喝酒、同學關系、心理調節、心理狀態和疾病做為自變量,了解這些因素與中醫體質的關系。
經過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平和與性別呈負向回歸關系
(b=-3.839,p<0.01),即平和方面男性高于女性。與年級、學習壓力、喝酒呈明顯的負向回歸,說明低年級、學習壓力小及不喝酒的人平和得分高。與BMI、健康得分、體育鍛煉、規律吃飯、同學關系融洽、自我心理調節呈明顯的正向回歸,BMI高者好于低者,保持身體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優秀的心理素質會更傾向于平和癥狀。
綜合來看,平和的影響因素影響方向與其它中醫癥狀的影響均相反。
6.2平和體質與其它中醫體質影響因素區別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影響因素對平和體質與其它體質的影響差異,使用多元無序logistic回歸,以平和體質為對照組。
發現性別對基本是與平和體質影響不同,相對于平和體質來說,性別對平和體質影響大于基本是體質,學習壓力的影響程度平和體質大于基本是體質,體育鍛煉的影響對基本是體質更大,喝酒的影響對基本是體質小于平和體質,同學關系對基本是體質大于平和型體質,生病會更影響基本是體質。
同理,發現氣虛型的相關影響因素與平和型體質的影響區別與基本是體質是相近的。
性別對平和型體質的影響程度與氣郁型、痰濕型相近,而高于陽虛、陰虛、濕熱的影響程度。
7結果
7.1從中醫體質來看,平和質是最穩定、最健康的體質,我院平和型體質人數919人占總人數29.3%,其中男生平和質占42.56%,女生平和質占22.7%,女生平和質低于全國33.27%平均水平,
7.2中醫偏頗體質分型來看,我校學生各型偏頗體質人數為1797人約占57.23%,我校學生以氣虛型、陽虛型為主,女生各偏頗體質人數均高于男生,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
數據顯示71.6%的學生BMI指數正常,約73.45%平和質學生,70.34%偏頗質學生BMI指數正常,從健康評估來看≥75分的學生有占總人數的30.91%,僅有47.41%平和質學生,24.83%偏頗型的學生健康評估≥75分。
7.4低年級、學習壓力小及不喝酒的學生平和質得分高,保持身體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優秀的心理理素質會更傾向于平和體質。
體育鍛煉、同學關系、生病更影響基本平和型。可見基本平和型體質很容易在平和型和偏頗型之間轉變。學習壓力和喝酒對平和質的影響程度更大,故高年級學生平和質人數低于低年級的人數。
8.討論
中醫對體質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時期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提出了“五態人”和“陰陽二五人分類”,中醫體質理論是王琦教授花費30年時間從基礎理論、臨床研究等方面入手形成了中醫體質理論體系,提出了“中醫體質九分法”,其認為體質的形成是機體內外環境等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稟賦于先天因素“以母為基、父為循”父母的精氣對子代的體質形成具有訣定性影響,但又受后天因素影響如環境、情志、飲食等【5】薛麗飛認為人群體質的構成與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季節、氣候有明顯的關系,人處于不同條件下,機體必然要有不同的反應,以適應各種不同變化,并形成帶有地域特色的體質分類。《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提出“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分別代表不同地域特征,長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區,其稟賦可顯示出地域差異。
貴州以高原山山地居多,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理環境,黔東地處武陵山區腹地貴州海拔最高的梵凈山縱貫本區中部,海拔差大致使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多,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多屬季風濕潤氣候,日照時間有限,春溫多變,夏季炎熱、秋溫速降、冬少嚴寒,年平均氣溫14–16℃,山巒疊嶂,常年霧露籠罩,濕氣很重,“地俾土薄則陽氣當泄”易好傷人體陽氣,常易形成陽虛之勢。常年霧露多易致濕邪盛,濕邪纏綿也易耗傷陽氣。當地飲食習慣多嗜食辛辣食物以祛體內濕毒,過食之也常耗傷陽氣。武陵山區的地理、氣候環境易形成陽虛的地域差異。濕邪重濁、粘膩常困脾影響其運化,升清之功,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可致宗氣,元氣、營氣的功能受損,陽虛體質往往伴有氣虛體質形成。2.中醫偏頗體質分型來看,我校學生各型偏頗體質人數為1797人約占57.23%,我校學生以氣虛型、陽虛型為主,女生偏頗體質人數均高于男生,均具有明顯統計學意義,符合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對人體體質的影響。
8.2關注大學生的健康狀況研究表明【6】我國多地區的
60%大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7】,大學生成為亞健康的高危人群,我校53.43%的平和質同學,62.32%的基本平和質同學,74.56%的偏頗質同學處于亞健康狀態,即我校調查學生中66.53%的同學處于亞健康狀態,比全國調查數據稍高。中醫體質與亞健康具有相關性,健康得分會促進平和體質得分,如有規律的體育鍛練、良好的生活習慣、優秀的心理素質更傾向于平和體質,從偏頗體質分析,以氣虛為的影響因素來看,女性高于男性,BMI越低、健康得分越低則氣虛得分越高,規律體育鍛煉,規律的生活作息,同學關系越融洽則氣虛得分越低,與學習壓力、喝酒呈明顯的正向回歸。中醫降亞健康歸屬于“未病”范疇,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任萌提出【8】中醫偏頗體質中氣虛、陽虛、氣郁、濕熱、血瘀是形成亞健康狀態的高危因素。
8.3通過中醫的辯證論治將亞健康高危人群采用藥食及行為干預,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風險,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及科學的膳食結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強大學生健康教育,加強“健康第一”的健康觀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加強和培養學生體育鍛練的意識和方法。從藥、食、習慣、鍛煉等立體干預,全方位的促進學生體質健康。
9.建議:
9.1規范大學生健康管理,對亞健康人群及時立體干預,可有效預防大學生慢性疾病的發生率。【9】王琦的“中醫體質辨識”為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評估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論。
建立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如建立學生既往史檔案,本次調查顯示我校學生有158人有疾病史或手術史,其中不乏肺結核、乙肝等急慢性傳染病。其平和型的學生僅有27人(17.08%),這一部分學生值得關注,應定期監測管理。
加強健康教育,及中醫養生知識的普及,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健康的重要。尤其是對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定期進行有目的、針對性的健康知識及中醫養生及適宜性技術的宣教和培訓教育活動,培養大學生健康責任思維,提高大學生對于健康的關注度。
心理健康方面,大學生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定期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心理人格的培訓。從學校倡導、教師監督、家長配合等方式促進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
9.5依托校園網絡平臺,構建學生健康管理的數字平臺,如我院“易班平臺”發放的中醫體質分型、健康促進評估問卷及數據采集分析,“女大學生痛經中醫促進群”、“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學習平臺”等平臺的建立為健康管理提供了多元化模式。
總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促進應是一個立體化、多層次、多元化、多學科交叉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李橋興《卡斯特地區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分析》.【c】福建體育科技,2017,36(6):55-56
【2】王琦.中體質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
【3】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7年修訂)》的通知.【z】.b.北京:教體藝【2017】5號文件.2017.
【4】Lee/R/L,Loke/A/J,Health-Promotingbehaviorsandpsychosocialwell-beingofuniversityStudentsinHongKong
【J】.PublicHealthNurs,2005,22(3):209-220
【5】薛麗飛.自然環境對人體體質的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學院,2006,18(3):72
【6】何裕民.關于亞健康一個新領域命名的商討【J】醫學與哲學.2000,21(6):1859-1861
【7】周萍.吳迪.李紅.我國不同地區大學生亞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研究【J】.2012,07(45):58-59
【8】任萌.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分析及其中醫調攝【J】山東中醫雜志2010.29(4):226-227
【9】李勇杰.茍定幫.嚴欣等.我國七所重點高校學生亞健康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29(4):334-337
基金項目:銅仁學院梵凈卓越工作坊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