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春
摘要:語文作為教授語言文字的應用的重要小學課程,也是促進培養綜合素質的關鍵課程,教師會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傳授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取得更優異成績。而研學旅行開啟了語文課的新里程,根據課本內容組織學生通過旅行、游學走出學校,小學生主推境內游,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境外游。研學旅行不僅可以加深、豐富所學知識,還可以擴展視野,親近大自然,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研學旅行;語文核心素養;素養養成
語文課程是學好其他功課的根源,要學會讀、寫、聽、說、思五個基本,在學習過程中還要讓態度、情感、審美、道德、人格得到培養。
一、讓學習興趣得到激發——研學旅行
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及學生最好的老師就是“興趣”,教學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找到學習興趣,主動進行學習,這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倍感輕松。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改變他們“學習累”的思想。而研學旅行便是近些年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新方法之一。把語文書本內容與戶外旅游相結合,首先確定研學內容主題,其次分組行動、互相研究,最后總結報告。這樣可以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所學的內容,讓不喜歡語文的同學逐漸對語文產生興趣,讓原本就愛好語文的學生進一步喜歡上語文。
比如二年級語文課程中的《詠柳》,初次接觸這篇課文的小學生只知道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知道是關于柳條的句子。對于小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背誦,會有一定的難度,而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游行結合實物展示更容易背誦;還有四年級語文課中的《搭石》, 贊頌了“搭石”無聲無息地奉獻,間接體現鄉親一心為他人考慮的品德,文中闡述了景色的優美,如果以研學旅行的方式來教學,效果會大不一樣,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際表演,體驗百姓過“搭石”相互謙讓的和諧氛圍,這樣在文中感悟到了美,在現實中得到了親身體驗,讓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成績才會穩步提升。
二、語文作業要精心安排——學習修養
真正對語文知識有了興趣后,學生就會對書中知識充滿好奇,求知欲也油然而生,在作業方面教師要精心安排,從各個方面來引導,嚴格要求,加強訓練。為了讓學生們更全面了解中華文化,小學語文教師們還要調動小學生們的自覺性,可以通過朗誦經典文章,沉淀知識,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腦海中記憶更多精彩詞句,增強書寫及表達能力。
例如《觀潮》,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采集景色壯觀的句子,抄寫其中比較精彩的段落。課堂上老師可以進行抽查,培養孩子收集資料的能力。并且要求學生每天要閱讀半小時名著作品,做好讀書記錄,可以結合個人接受能力適當增加讀書量。所以,語文作業的安排很重要,有條不紊地學習才是正確方法。學習中一定要有親身體驗,不只是看一看、翻一翻就可以,要動手、動腦,要學會表達,在特殊的情況下,應該有針對性的演練,推動研學旅行發展。
三、拜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因素——核心素養
眾人皆曉,學好語文重要因素是閱讀,想要語文素養得到提升,閱讀量一定要增加。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關于科學知識方面的文章在增加,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對課本的理解能力也會有所改變。同時,要求對所讀的文章進行分類、解析,讓學生綜合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在語文中,詩篇眾多,常常閱讀和背誦詩句,可以讓學生積累知識。所以要求大家每天讀兩篇詩詞,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者是現代詩來選擇,教師也可以開設詩詞朗誦活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核心素養不僅僅體現在書本中,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如《美麗的樹林》,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分發給學生彩色的筆和紙,帶領大家去小樹林,把各種不同形狀、顏色的樹木畫在一起,形成一幅多彩絢麗的繪畫,讓學生通過創作繪畫感覺學習的有趣。不可忽略的還有團隊能力,在學習中遇到各種不同的小問題,在個人沒有辦法解決時,可以請求同學的幫助,多聽聽同學的建議,把所學的知識通過視覺、聽覺用言語來描述出來,提高學生的求真精神。
近年來,教育事業對于語文課程更注重,關注度一直提升,把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規劃為重點,讓學生綜合素質一步步提升。隨著新教程的變化,“語文素養”不斷出現,而研學旅行就是提高素養的關鍵條件,比傳統教學方法的效果好,真正達到了“一課一得”教學目的,讓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成績有所提高。
總之,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有效提高語文核心素養養成方法,在學習中應得到廣泛的運用,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中,并得到教師和家長、學生認可。社會在快速發展,培養優秀學生就要先培養學習興趣,從初步能讀到善讀,再到喜讀,素質教育的改革倡導學生多讀書,讓語文素養在學生心中長久不息。
參考文獻
[1]楊春林. 淺談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J]. 教師, 2016(31):46.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