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梅
摘要: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嚴重違背了幼兒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阻礙了區域內學前教育發展。本文對區域內農村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進行剖析,探究其存在的根源,分析其存在的危害,并研究其解決對策。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問題,關心農村幼兒的健康發展,研究出更有針對性的對策和行之有效的辦法,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讓農村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農村學前教育;小學化;對策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指的是幼兒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幼兒當作小學生來要求,提前教授小學相關課程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等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它扼殺了幼兒的天性,不利于幼兒進入小學后學習興趣的培養。
一、本區內學前教育“小學化”現狀
在農村,學前教育“小學化”已成了“重災區”。為全面了解區域內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程度,我區于2019年3月成立了區域內農村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調查組,以問卷形式向農村小學、幼兒園及幼兒家長進行調查。其中,下發1500份調查問卷,回收1500份。問卷統計結果如下:我區有72%的農村家長認為幼兒園需要學習拼音、計算、寫字等課程,58.7%的農村小學老師或校長希望學生進入一年級前學習拼音、計算知識,45%的農村幼兒園在明知幼兒園不能“小學化”的情況下仍然教授寫字、拼音和算術等知識。由此可看出,我區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較為嚴重。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原因
經研究,我們發現學前教育存在“小學化”傾向既有幼兒園自身發展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幼兒園自身原因
1.幼兒園物質環境滿足不了游戲化活動開展
開展游戲活動需要豐富的游戲環境,戶外要有足夠的運動場地,豐富的運動器械,多樣的游戲設施;室內要提供豐富的游戲操作材料和記錄幼兒成長的墻面。因歷史原因,目前農村幼兒園中的民辦幼兒園以家庭作坊式居多,設施較簡陋,而公辦幼兒園90%以上為小學附屬幼兒園,多利用小學閑置教室辦成。這些幼兒園大多戶外活動面積狹小,室內設施極為簡陋,缺乏良好的游戲環境,無法引起孩子游戲興趣,更無法讓孩子在自主游戲中進行學習、獲得全面發展。
2.幼兒園師資匱乏為“小學化”傾向提供溫床
很多農村民辦幼兒園的園長、老師基本不具備任教資格,農村公辦幼兒園多由小學校長兼任園長,因財力有限,所請老師也大都是無證教師??梢?,農村幼兒園園長要么不具備園長素質,要么沒有精力研究幼兒園教學,引領幼兒園發展。而農村幼兒園辦園理念不清,教師專業能力不夠,這也導致了“小學化”現象的出現。
(二)外部原因
1.家長期望值過高,催化幼兒園“小學化”進程
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思想影響,很多家長雖重視孩子的教育,卻不懂得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一味地將學習等同于學知識,將學習質量等同于成績。家長對孩子寄予了過高期望,在“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下要求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知識。
2.幼小銜接不當,造成幼兒園“小學化”加劇
受高考“指揮棒”影響,中國教育的功能已發生異化,將智力發展擺在了重要的地位,教育質量幾乎等同于學生成績。在這種意識推動下,小學開始注重與中學銜接,而忽視與幼兒園銜接,要求幼兒園必須提前教授小學知識,在小學一年級以考查知識為目的入學考試、分班考試也屢禁不止。在這種自上而下的壓力中,幼兒園想單方面禁止“小學化”傾向也有“樹欲靜而風不止”的無奈。
3.國家以往政策導致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嚴重
20世紀90年代,國家將幼兒園推向市場,各地市紛紛將公辦園轉為民辦園,對民辦園審批政策也隨之寬松,很多不具備辦園資質的也輕易得到了辦園許可,其中不乏逐利的商人,或是高中及以下文憑的家庭婦女。這些辦園者大多沒有教育擔當意識,以經濟利益為目標,他們大多順從家長需求,對家長的一切要求不管對錯一味順從,導致幼兒園趨向“保姆化”“小學化”方向發展。
此外,國家長期不重視學前教育,忽視了對學前教育專業人員的培養和對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研究,使幼兒園缺乏專業引領者,放任了“小學化”發展。
三、解決策略
學前教育“小學化”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該如何消除農村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強園長培訓,把握正確辦園方向
園長是幼兒園這列“火車”的車頭,決定著幼兒園的辦學方向?!队變簣@園長專業標準》要求園長必須具備領導力,其核心領導力是課程領導力。但目前,因國家政策原因未給予幼兒園編制,農村幼兒園園長基本由小學領導干部轉崗而來,對幼兒園業務較為生疏,缺乏課程領導力。為盡快提升園長的課程領導力,使其帶領幼兒園規范化、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對園長的培訓。
園長培訓要做到集中培訓與個人研修相結合,注重專家授課與實戰應用相結合,幫助園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課程觀。園長培訓要分級分類進行,對新任園長,重在政策解讀,熟悉學前教育方針政策等知識,幫助園長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熟悉園務各項管理;對成長期園長,重在搭建平臺,給予更多活動展示機會,使其形成教育特色和園本文化,快速成長;對骨干期園長,重在形成影響,創造機會讓其“走出去”,在與省內外優秀園所的碰撞中思索構建,根植于本土文化,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和課程建構,帶領幼兒園規范、高質量發展。
2.加強幼師培訓,增強專業素質能力
導致幼兒園“小學化”最根本的原因是幼師不夠“專業化”,因而轉變幼師的教學觀念、提升幼師專業能力是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關鍵。為提升幼師整體專業能力,首先應把嚴教師“準入關”,將達不到幼師從業資格的人擋在幼師崗位之外,逐步提高幼師整體素質。其次,應加強在職幼師培訓,要分層分類進行,使幼師培訓更有針對性,可分新教師、成長期教師和骨干教師,也可分保教、安全、信息技術、衛生保健等。每一類還可細化成小類進行。培訓要形成常態,做到定時、定點、定人;培訓內容要由淺入深、逐步推進;培訓方式要靈活多樣,采用集中學習、自主學習等靈活的學習形式和專題講座、活動展示等多樣的培訓方式。再次要搭建平臺,讓幼師獲得專業上的幸福,進一步激發幼師自主學專業的興趣??梢蚤_展 “游戲化”的活動比賽、案例比賽等,可以評選學科帶頭人、骨干幼師等,并給予這些優秀幼師外出考察學習的機會,讓幼師感受專業成長的幸福。
3.指導家庭教育,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農村家長往往教育意識淡薄、教育理念陳舊、教育方法缺乏,如果學校教育只關注孩子發展,忽視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教育效果就是“5+2=0”。
要讓公辦幼兒園立足,就要有效指導農村家庭教育。有些農村家長因接觸不廣泛,局限性弱,“望子成龍”的愿望更為迫切。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農村家長經常比誰家孩子認的字多、算的算術多。家長這種傳統教育思想讓民辦幼兒園在利益驅動下投其所好,導致農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難以清除。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公辦幼兒園要主動擔當,將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視為己任。開設家長課堂,讓家長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認識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轉變教育理念;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深入游戲活動,體驗孩子游戲中的快樂與成長;搭建共育平臺,通過家園聯系欄、共建群等方式,讓家長了解科學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認識。
4.加強幼小銜接,共同呵護兒童發展
幼兒園要主動和當地小學溝通,讓小學了解幼兒成長規律,支持幼兒園游戲化的學習方式,不舉行任何形式的入學考試,并盡量增加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游戲形式。同時,幼兒園要為幼兒順利入學做好充分準備。首先,應加強幼兒語言等能力的培養,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集體意識,樹立規范意識,懂得自律;其次,要培養幼兒書寫興趣和正確的書寫習慣,掌握正確的握筆方法;再次,幼兒園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可以帶幼兒參觀小學,引起幼兒入小學的興趣,或在幼兒園臨近畢業的前一個月模擬小學上課形式,引起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5.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的認識
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清除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重要意義,將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的程度作為衡量幼兒園辦園質量、幼師師德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對幼兒園的年審、督查等評估活動中,對學前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查,有針對性地調整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考核評價標準,對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嚴重的幼兒園,應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內按照要求進行必要整改,對整改要求到期仍不達標的,取消其辦園資格。在定期對幼師師德考核中,應將是否存在“小學化”傾向的現象作為“一票否決”的指標,對違反者進行嚴厲批評,要求及時糾正,對現象嚴重或屢教不改的取消評先評優和職稱評定等資格。
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正面宣傳,借助報紙、雜志、網絡等傳播媒介,引導社會關注并正確認識學前教育,公布監督電話,主動接受群眾對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投訴,強化對幼兒園的行政監督。
綜上所述,學期教育“小學化”傾向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教育主管部門要強化監督,小學、幼兒園、幼兒教師、家長等要改變觀念,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進一步推動學前教育的科學發展,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切實呵護幼兒身心健康的成長,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基。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馮曉霞主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2]謝弗.發展心理學[M].鄒泓,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