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要:篇章修辭學是將篇章語言學與古老的修辭學結合起來研究的一門新興的、獨立的學科,專門研究篇章組織中的語言運用問題,相比之下,傳統修辭學為語言修辭學,對語言的修辭資源和語言的語體進行研究。我們在本科階段接觸較多的還是傳統的修辭學,加之篇章修辭學又是一門新興學科,因此我們對它的了解少之又少,然而在實際運用中起到交際作用的不是語言,而是言語,從實用的角度來講,研究篇章修辭學能夠真正提高人的修辭素養,幫助人了解篇章構成的過程和原則,了解各語體內不同言語類型的修辭特性,可以為語言手段的實際運用提供可靠的依據,創造出符合語言規范和言語慣例的篇章。基于此實際意義,為探究篇章修辭學與傳統修辭學相比較的特點及其體系,本論文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在第一部分簡要敘述篇章修辭學產生的背景及發展概況,第二部分敘述篇章修辭學的研究對象、目的及任務,在論文最后一部分研究篇章修辭學的研究內容,這也是本論文的重點部分,并尋找一些實例,形象、具體地加以闡釋。
關鍵詞:篇章;修辭;篇章修辭學;研究內容
一、篇章修辭學的產生背景
篇章修辭學(Стилистикатекста)是俄語修辭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在歐美一些國家掀起了一陣“篇章熱”,學者們紛紛開始研究篇章語言學,包括篇章語法學、篇章語義學和語篇分析等等,隨著篇章語言學的發展,八十年代初在俄語修辭學界新興了“篇章修辭學”研究,因此可以認為篇章修辭學是篇章語言學和傳統修辭學相結合發展的產物。對于篇章結構是否屬于修辭學研究的范圍問題,在漢語學術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一是以修辭家陳望道為代表的贊成觀點,他認為篇章結構也是一種修辭現象,在《修辭學發凡》中因“格局無定”未能做進一步闡述。徐炳昌先生也對這一觀點持贊成態度,他在《篇章的修辭》中提出“修辭學研究篇章結構,既符合修辭理論,又適用于修辭實踐”。另一種便是反對觀點,如張弓先生在《現代漢語修辭學》中就明確提出修辭學的研究“不能出乎語言詞句之外”,和“篇章結構等事情,我們認為不應歸入修辭學范疇”。除此之外,還有季世昌和費枝美兩位學者在《現代漢語修辭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提出的“篇章結構應該是寫作學的任務,修辭學要負擔這樣的任務確是不勝其荷的”。本文贊成前一觀點,篇章結構是應當歸入修辭學的研究范圍的,并且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例如我們小學就曾學過的設問句,由一個問句和一個答句組成,這就便是一個句群,因此就如徐炳昌先生所說,“從修辭來看,修辭學的研究范圍不超過詞句這個觀點已經同修辭事實本身發生了矛盾”。在俄語學界,早在六十年代初,B.B.Виноградов就明確提出“言語修辭學”的概念,他認為“言語修辭學”的任務應是:“揭示各種體裁和受社會制約而形成的各種口頭和書面的言語類型之間在語義和修辭表現力方面的細微差別。”在這里他“從理論上為今天的篇章修辭學勾畫了一個大致的輪廓”(肖敏,1989)。隨著俄語學逐漸面臨著將語言研究的對象擴大到單句直至篇章的要求,同時俄語功能語體修辭學開始興起,對功能語體分類實際上就是將篇章按照交際功能進行分類,于是實際的修辭學研究也逐漸接近篇章修辭的領域。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必須將修辭研究的對象從語言單位擴大到篇章,從文學篇章擴大到非文學篇章,用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全面、系統地探索組織各種篇章的修辭規律”(肖敏,1989)。而篇章修辭學這一新學科也開始不斷得到發展。
二、篇章修辭學的概念、對象及任務
要想確定篇章修辭學的概念,首先要對篇章這一概念進行界定,篇章是什么呢?篇章是多學科的研究對象,語言學、心理學、符號學、邏輯學等都從各自的角度研究篇章,但由于研究方法和目的不同,對篇章的界定也不同。俄羅斯語言學家И.Р.Гальперин 認為篇章是“標準語以書面形式生成、存在并發揮作用的一個整體”(И.Р.Гальперин,1981:15)。區分篇章的標志是篇幅,一個詞語、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都不是篇章,并且只以書面形式表現,而另有一些語言學家并不贊成,他們認為,無論是一個詞還是一個詞組,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的,只要是在交際活動中為人們所用,起到交際作用,即為篇章,例如醫院的警告語“禁止吸煙”,商場或學校的“安全出口”標志,都可以看作是篇章。同俄羅斯和西方一樣,國內學者對于篇章的界定也都看法不一。更多的人認為所有語言活動成品無論其形式如何都可以被視為篇章。由此可見,篇章作為跨學科研究對象是一個復雜的結構整體,在這個結構中各種語言要素相互協調,但又互相區別。但有幾點需要注意:1)一些學者認為,單個語句由于沒有句際聯系,容納的信息量少,不能被認為是篇章。例如前面提到的“禁止吸煙”和“安全出口”便不是篇章。2)在語義上篇章必須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3)口頭形式的言語作為基本交際單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樣重要,也屬于篇章。因此肖敏在《篇章修辭學概述》中指出“篇章是由兩個以上的語句組成的基本交際單位,是在語義和結構上完整而連貫的言語成品,既可以是筆頭的,也可以是口頭的”,這種對篇章的廣義上的界定更為大眾所普遍接受。
接下來對篇章修辭學的概念進行界定,修辭學是研究語言運用的學科,那么篇章修辭學就是專門研究篇章領域里語言組織和運用的規律的科學。B.B.奧金卓夫著的《篇章修辭學》是蘇聯第一部純粹從修辭學角度研究篇章結構的專著。奧金卓夫認為,篇章修辭學與以前各種修辭學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基礎是篇章結構理論(Теориякомпозиции)。篇章修辭學從篇章的整體出發,把篇章作為基本的交際單位來研究屬于篇章整體構成的題材主旨、布局結構、章法技法等,研究各種語言手段在不同的篇章組織中的具體運用規律;而對語言單位的修辭現象和功能語體的修辭規律的研究只涉及對篇章局部的修辭現象的規律作出解釋,探討的是語言單位(詞語和句子)的普通的修辭性能和同交際領域中各種語言(或言語)變體相適應的選擇和組織語言手段的一般規律。因此,篇章修辭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篇章(包括書面語言成品和口頭言語成品)的組織結構中的修辭現象,篇章修辭學的任務也就是研究篇章的整體修辭結構規律。
三、篇章修辭學的研究內容
由于篇章修辭學的研究對象是篇章的結構組織中的修辭現象,那么它的研究目的應該是研究影響篇章整體構成的各種因素,如語體屬性、體裁分類、主題思想、題材內容、布局剪裁和言語形式等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以及使篇章組織在語義結構、語法結構、語調節奏、語氣情調、語用色彩和功能作用等方面渾然一體、整體完美的主導環節。為此,篇章修辭學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篇章的分類
我們認為,從篇章修辭學的任務出發,篇章的分類應按交際方式(口頭或書面)的不同,根據交際背景和內容(即文體體裁的異同)以及交際對象(即語體的差異)進行。據此,篇章可分為以下幾類:
1.口語語體:日常對話,口頭獨白,眾人談話,如在契訶夫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有這么一段對話:
— Извините, ваше — ство, я вас обрызгал... я нечаянно...
— Ничего, ничего...
— Ради бога, извините. Я ведь... я не желал!
— Ах, сиди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 Дайте слушать!
2.書面語體的口語體裁:作報告,演講,授課,辯論,現場報告,電影解說等,如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上作的報告被翻譯成俄語如下:
Товарищи!
Разрешите от имени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Комитета 18-го созыва представить съезду доклад.
XIX Всекитайский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Китая является чрезвычайно важным съездом,созванным на решающей стадии полного построения 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и в ключевой момент вступления социализма с китайской спецификой в новую эпоху.
3.口語體的書面體裁:日記,私人書信等,在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奧涅金寫給塔季揚娜的信部分如下:
Предвижу всё: вас оскорбит
Печальной тайны объясненье.
Какое горькое презренье
Ваш гордый взгляд изобразит!
Чего хочу? с какою целью
Открою душу вам свою?
Какому злобному веселью,
Быть может, повод подаю!
4.書面體的筆頭獨白:各種體裁的公文事務語體,科學語體,報刊政論語體,新聞廣告語體,文學語體等,下面是一段有關音樂的新聞:
В Москве выступят звезды мировой оперы
Вэтомгодумероприятиепосвященоопере. Открытиефестивалясостоится 31 декабря. Занесколькочасовдоб?оякурантовзрителиуслышатпрославленногонемецкого тенора Йонаса Кауфмана, уже не в первый раз выступающего в БЗК и полюбившегос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публике.
Известия28.12.17 в 05:01
(二)篇章的表現手法
一般情況下認為,篇章表現手法有以下一些方面:標題,開頭與結尾,段落和層次,銜接與過渡,照應與協調,敘述的詳略繁簡,題旨的選擇,情節的安排等等
1.先以標題為例,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讀者一看到題目就可想象出文章的精神所在。題目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好的題目往往能收到強烈的修辭效果。有的題目告訴讀者本文主要在說明什么問題,敘述什么事情;有的題目能引起讀者想讀它的強烈愿望;有的題目能給讀者一個綜合概念,加深了印象,鞏固了閱讀的收獲。
2.在開頭和結尾方面,修辭學側重研究其運用什么語言形式(單句、復句、句群、段落)才能做到更加鮮明有力,有更好的表達效果。
3.層次和段落的劃分是篇章結構的核心問題,修辭學從不同層次的劃分和安排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只有層次和段落安排得適當,根據表達的需要來安排布局,同時保持段落內容的集中性、統一性,讓此段落與彼段落在內容上既有聯系又各有自己的中心意思,才能使文章前后連貫,條理清楚,完整周密。
4.一篇文章的結構能否稱得上“嚴謹”,首要取決于是否銜接自然。內容集中固然重要,但形式上的銜接也同樣不可忽視。文章中句與句、段與段銜接得自然,全文才能做到條理分明,層次清晰。那么怎樣才能銜接得自然呢?要用過渡句、過渡段和關聯詞語來銜接,過渡和關聯是銜接的兩種形式,它們能使文章的各個組成部分自然地銜接契合,從而形成一個嚴密統一的整體。
5.文章的照應就是前后文要配合、呼應,凡是能起配合、呼應作用的語言成分(不管是詞語、句子,還是語段、段落),都可看作是照應。照應這種表達手段反映了文章在內容上的連貫和結構形式上的嚴謹,它可以使文章集中完整而不松散。照應的方法很多,同語言運用直接有關的是扣題照應、首尾照應、總分式照應等。
6.文章的繁簡是指敘述和描寫的細致粗略。任何一篇文章繁和簡總是結合著用的,需要多花筆墨的地方,就用繁筆;可以一筆帶過的,就用簡筆。一篇文章要是不分輕重主次,滔滔不絕地寫出來,文章的中心就無法突出,讀者很難抓住要領。不需要詳寫的地方寫詳細了,會顯得啰嗦;相反,該詳寫的地方,寫得太簡單,又會讓人一頭霧水。因此,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繁簡適當,力避平均使用筆墨。
(三)篇章的修辭方式
修辭方式有四五十種,可以用來組段成篇的只有十幾種。在這里列舉幾個常見的修辭方式:
1.比喻。包括比興法和諷喻法。比興法,是比興相兼,多用于詩歌的創作。特別是民歌中,有很多運用比興的范例。如《詩經·關雎》、“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諷喻法是編造一個故事寓示一個深刻道理,以達到譏諷或教育人的目的。很多寓言故事都是用這種方法編造的。如《池子和河流》、《黃鐘與瓦釜》。比喻手法的運用,使篇章中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形象具體,使平淡無奇的東西變得生動有趣。
2.象征法。象征經常作為一種藝術手法運用在文藝創作中。但作為藝術手法的象征,只不過是象征這種修辭方式的擴大運用。如高爾基的《鷹之歌》以鷹的形象象征充滿英雄主義和理想精神的革命戰士,以蛇的形象象征自私保守、茍且偷安的小市民。
3.反復法。反復法能用來組織全篇,用來安排段落層次,成為組段成篇、突出文章思想和感情的一種表現技巧。篇章中的反復法的類型有:首尾呼應式、首同式、尾同式、段同式。
4.對比法。篇章修辭要研究段的對比和篇的對比。段的對比是指段與段之間的對比,各種文體中都能見到。篇的對比是指在全篇范圍內作的對比,并以此作為全詩或全文的主要表現手法。這種形式的對比通常用在文學作品中。篇的對比可以采用連續對比的形式,也可以在一篇作品上下兩部分之間進行。
5.設問法。設問是一種超出一個句子的修辭方式,語段和篇章中都常見。設問有自問自答和問而不答兩種。前者又包括一問一答、多問一答和邊問邊答三種。自問自答論說文中用得較多,問而不答常常出現在詩歌里。
6.襯托法。襯托是在文學上經常用到的一種藝術手法。襯托可分正襯和反襯兩種。被陪襯的事物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有時還構成一個過渡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7.頂真法。頂真法是漢語傳統的修辭方式之一,將上一段的末尾,用來作為下一段的開頭。古人多數把它用在韻文中,用來加強音律的節奏,表達回環復沓的思想感情。頂真法可以用來組織語段,也可以用來組織篇章。其不僅在詩歌中可以用來組織全詩,還常常作為說唱文學的藝術手法;除此之外,還用在韻文和散文中。如《水滸傳》、《紅樓夢》等章回小說的回與回之間便用了頂真法。
8.排比法。詩歌常用排比法布局謀篇,使全詩的各段都成為結構工整、語氣貫通的排比段,抒情散文中,也有連用排比段的,多半是為了抒發深厚的情感。
表現手法和修辭方式的異同直接制約各種語言手段在篇章中的運用,因此,“系統地描述各種表現手法在語言上的表達規律,使用條件和修辭作用,也是篇章修辭學的一大課題”。(肖敏,1989)
參考文獻:
[1]王鳳英:《篇章修辭學》[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徐炳昌:《論篇章的修辭》[J].揚州大學學報,1983.
[3]肖敏:《俄語修辭學概述》[J].中國俄語教學,1985.
[4]俞晶荷:《Солганик的篇章修辭理論》[J].外語學刊,2003.
[5]張會森:《修辭學通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陳炯:《修辭學的學科定位》[J].畢節學院學報,2007.
[7]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