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以學生為主導的新課標教育理念,意旨在于在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重點提高現行教學成效以及提升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綜合素質能力,以突出學生個性化教育管理為行動方向,在高職、高專院校體育課堂教學當中表現尤為突出,而同時社會發展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標準,進一步突出了以學生為主個性化培養的重要性,強化體育教學個性化培養成為了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發展必然趨勢,應當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教學思想、內容等方面的創新,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實踐意義較強的學生體育教學個性化培養途徑。
【關鍵詞】:體育學科教學 學生個性化培養 創新改革措施;推廣應用
學生個性化培養的誕生與形成,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實現教學目標前提下,逐步提高體育教學成效以及滿足不同身體素質狀況下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特別是以職業化專業性技術操作人才為主的高職、高專院校,其學生個性化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操作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促進作用,成為了院校體育教學創新改革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育學生個性化培養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學模式個性化,傳統以教師、學習成績為主的應試教育模式,以“一對多”的教學形式為主,接收教育培養的學員范圍交廣,但教學內容推廣具有普遍性,在較小范圍內取得體育教學成果不大,學員的積極性也不高;而突出學員個性化管理的教學模式,以新穎的形式、思想及措施,將多元化社會元素在融合院校專業的基礎上,將學員感興趣的體育內容引入進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教學的興趣,同時其教學模式的獨特性豐富了體育教學所實施的管理運行體系。
第二、不同類型的學員心理特征。作為個性化培養的實施對象,學員心理特征額互異性,是實施體育個性化培養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體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鍛煉學員的身體素質、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中培養其堅韌不拔、團結一致的性格,另一方面,受社會環境以及家庭成長的環境因素的影響,造就了學員不同類別的成長環境,為達到“教人、育人”的目的從而開展實施了個性化教學培養歷程【1】。
二、實施體育教學個性化培養的重要性
從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發展的角度來講,體育個性化培養教學是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升級改造,是在適應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以及社會經濟建設對于綜合素質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而事實的體育學科教學創新活動,通過針對不同學習現狀學員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培養,逐步將教學新思想、新措施、新技術引入到體育教學當中,完成并實現了對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的目的性,同時在職業化教學環境結合下,能夠培養出符合不同工作崗位需求的綜合型素質人才。
從革新體育教學內容方面來講,個性化教學培養的實踐,能夠將包括互聯網絡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庫技術等在內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改革當中來,能夠將多元化的社會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豐富了傳統單一、枯燥、技術要求強的體育學科教學內容:并且準確的掌握學生身體狀況變化,例如:通過體育教學信息數據平臺,將不同種類的體育教學信息以及高職階段學員身體素質狀況進行數據采集,為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提供重要的技術參考【2】。
三、強化體育教學個性化培養的主要措施
第一、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職業化辦學特點,制定并完善具有獨特專業特性的體育個性化培養運行體系,重點是針對體育個性化培養要與不同崗位專業特征保持一致性,例如:針對機械加工類專業的體育個性化培養,要以提升學員的身體耐力、動作靈活性以及執行力意識的培養為目標,通過建立學員身體健康數據庫、充分了解學員的身體素質變化,為提高體育個性化培養打下堅實的數據基礎。
第二、加強教學引導,重點是加強對教師與學生對于個性化培養的認知,要明白個性化培養不單單是提高體育教學成效的措施,更重要地是推動學生提高身體素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同時個性化培養雖然震碎不同學生體育現狀來實踐操作,但并不是“放任自流”,任學生自由學習,任意教學,要通過嚴格的教學制度和教學流程,選擇正確的教學內容和器材設施,避免課堂教學無序化現象發生,同時引導學生有組織、有秩序的參與到體育教學中,避免出現教學意外事故出現。
此外還應當進一步加強對學員心理疏導,通過參與集體體育活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識【3】。
結語:
綜上所述,個性化培養是未來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學創新發展的重要措施及方向,通過對體育教學體系運行進行個性化建設發展,能夠符合對于高素質技術操作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此應當逐步通過教學體系、教學引導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個性化體育教學培養的實踐性、操作性,為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葉均如.大學生體育教學個性化培養模式研究[J].赤子,2017,(12):44.
【2】楊旭.展個性,促發展--談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培養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6,(6):154-154.
【3】劉宏.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個性的培養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1):56-57.
作者簡介:李福賢 ?1970-04,男,籍貫:湖北仙桃,學歷:大學本科,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群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