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班級建設在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良好的班級建設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高校班級視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在闡述社會群體的內涵、特征和功能的基礎上,從班級規范、班級目標、班級干部和班級活動方面對高校班級建設的途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校班級;班級建設;社會群體
班級作為高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進行行政管理、日常教學等工作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前沿陣地和人才培養的關鍵平臺。班級建設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是實現“立德樹人”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學生在校期間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是個體學習知識、技能、規范、價值觀等,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因此班級建設的好壞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成才具有重要影響。
在社會學的視域下,高校班級可以稱為一個社會群體,其具有社會群體的典型特征:同學之間存在持續的交往、有明確的成員關系、有共同的群體認同感、有一定的分工協作與一致行動的能力。同時,社會群體還具有適應環境、實現目標、統一內部和維持價值等四項功能,這些功能對于高校班級建設有具重要借鑒意義,從這一層面出發也有助于更好地建設高校班級。因此,如何利用社會群體的視角將高校班級建設好,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途徑:
一、構建班級規范,保障規章制度建立實施
群體規范是群體成員公認的評判標準。群體成員在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心理與行為的相互影響或學習,會產生一些共同的觀念、信仰、價值觀和態度,即群體規范。群體規范在群體成員的共同活動中一經形成,便具有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并不斷內化為人們的心理尺度,成為各種言行的判斷標準。
在高校班級建設中,規章制度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環節。現有班集體的規章制度往往是由輔導員或班主任直接規定的,這一方式的不利之處在于,不能夠充分考慮到實際履行這些規章制度的學生對其接受和認同度。這樣一來,就容易出現不主動遵守甚至反抗規章制度的行為。
而在社會群體中,規范是通過互動、協商甚至博弈產生的,這一過程離不開每一個群體成員的參與。班級的規章制度也應如此,應該通過班級的共同活動,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制定班級的規章制度,形成對于班級規范的共同認知,并將其內化于每一位學生的意識和行動中。由此形成的班級規章制度,可以更好的引導學生遵紀守規,促進制度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從而能保證班級的功能得以更好的實現。
二、明確班級目標,促進群體認同感的提升
群體目標是指通過群體行動追求的群體活動目標。該目標通常是群體成員一致認同或期望的某種理想境界,也是該群體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理由。它能夠促進群體認同感的形成和發展。
班級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的優勢在于,其本身就具有共同目標的特性。作為高校班級,最基本的共同目標是成長發展,因此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對學生加以引導,由內而外激發學生期望成長發展的動力,促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進而能夠為自己的成長發展做出相應的行動。
與此同時,班級的共同目標具有多樣性和發展性。如在入校之初,學生對大學的適應性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需求顯得較為迫切。緊接著,英語四六級考試、各種職業資格考試以及升學考試等將成為學生新的目標。在畢業之際,找一份“好工作”顯然會成為學生們一致的追求。在班級建設方面,如果能夠幫助班級成員明確共同目標,并且發揮共同目標所帶來的重要功能,將更好的提升班級認同感,有助于建設優秀的班集體。
三、培育班級干部,發揮意見領袖的凝聚力
在社會群體中,意見領袖是構成信息的重要來源,是能左右多數人態度傾向的少數人,且往往扮演者發起者的角色。在群體中,領袖具有卓越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在使群體形成意見并取得一致方面,領袖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在班級中,班級干部往往扮演著領袖的角色,優秀的班級干部決定著班級的生命力,因此選配班級干部需要充分了解班級成員意見,同時還要考慮到班委干部隊伍的能否領會與貫徹輔導員工作思想、能否實事求是做好上傳下達、能否取得各班委直接有效的配合等能力素質方面。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班級干部培育機制。制定班級建設目標和任務,規定各班委的職責分工,定期召開班委會了解工作情況和班級狀況,定期開展班干部培訓,從團隊凝聚力、有效溝通、管理藝術、人際交往、危機應對、領導能力等方面進行技能培訓。從而保證班干部能夠更好的勝任所在職位,在班級建設中起到模范、引領和帶頭作用。
四、開展班級活動,通過交往互動提升班級活力
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群體成員相互交往、彼此溝通,從而形成各種社會互動,即個體對他人采取社會行動和對方作出反應性社會行動的過程。它是群體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建構和維持社會群體不可或缺的一環。
由于高校課程相對較少,學生課余時間較為自由,因此班級成員的交往互動可以作為班級建設的一個切入點,通過開展班級活動來促進成員的交往互動,提升班級活力和氛圍。班級活動的內容應該涵蓋思想政治類、學習成長類、社會實踐類、文娛體育類、安全教育類等各個方面,同時在形式上加以創新,讓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此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和信息溝通,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使班級同學在組織、策劃、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升,進而達到班級建設和教育活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暉慧,李偉斯.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建設管理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8):199-201.
[2]姚航.高校班級建設的問題及方法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8(11):65-66
[3]張艷萍.當前高校班級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5):113-115.
[4]于長偉,朱玲利,代永建.高校學生班級建設途徑探究[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5):34-36
作者簡介:王幸,女,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