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萍 姚志龍
【摘要】:環境化學是我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也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基于自身在本課程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的總結和探索,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模式、教學態度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環境化學是一門研究有害化學物質在環境介質中的來源以及在環境介質中的存在形態、濃度水平和遷移、轉化、降解等環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環境效應及其控制的化學原理和方法的科學【1】。我校學生在學習環境化學理論課之前,已經學習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和相關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同時也具備了土壤學和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如何學好本課程,對培養學生認識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更新教學內容
現在,許多的環境化學教材版本陳舊,近年來新提出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新熱點都沒有及時地補充在教材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及時地了解環境發展的最新動態,不能及時掌握這門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研究動態。一本好的教材,好的教學內容,直接反映了一個優秀老師的基本專業素養。換句話說,教學內容也直接決定了一個專業一門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也反映了一個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就要求任課教師除了掌握教材中出現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定律這些基礎的知識以外,還要對它們進行更深程度的研究探索,找出最適合本專業的學生的教學方法,進一步理清步步推進的重點和難點,此外,結合教學內容和網上的最新案例教學、典型問題,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學生互動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直都是老師占主動地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對現在的學生學習來說,已經不實用了。兩節課下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沒有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習慣越來越差。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通過學生主動網上查閱資料和文獻、制作ppt、備課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還可以給學生自我展現的機會,讓他根據對本課程的興趣愛好和常見的環境問題比如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備課,去準備自己的專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起引導和點評的作用,將班上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成員接到任務指令后配合備課,一節課結束,每組進行相互討論,這種學習氛圍可以達到老師教的開心,學生學的開心的目的。
三、合理設置實驗教學模式
我們學院的實驗課教學都是在學期初將一學期的實驗過程中用到的化學藥品準備好,每次實驗課前,任課老師會主動聯系學生,讓學生根據實驗指導手冊準備實驗,在學生動手做之前,還會再把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數據處理方法和實驗注意事項等詳細再講解一遍,整個過程中,學生幾乎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完成的空間,認為只要按授課老師講授的內容按部就班的完成實驗即可,也造成了有的學生完成實驗后,不會調試、校正所使用的儀器,甚至對本次實驗的目的都不清楚,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不明顯。久而久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壓制,不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更不利于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和實驗操作技能及科學素質的提高【2】。
四、端正教師教學態度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推廣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多媒體走進課堂后,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老師設計好的某些東西,在設計課件時也忽略了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從而限制了學生的自主能力與創造力。如果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師生面對面熱烈融洽的交流機會就將大減,教師也很難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進行因材施教。 教師不能還是拿著幾年前的課件給學生重復性地講,適當地走出教師,走進圖書館,接觸現代環境的熱點新聞,可以就某一種環境問題提供一些背景介紹和新聞報導,給學生以引導,督促學生課后利用網絡或者圖書館資源對環境問題去做進一步的認識和思考解決措施。
五、優化考核方法
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學重要目標。因此,合理的考核方式,也能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起到鼓舞的作用。期末考試的成績只作為最終成績的一部分。加強平時考核,增大實踐性環節的比重。在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給出相應的平時成績作為鼓勵。學生的創新實驗也可以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指標,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環境化學是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專業的重要部分,為了提高環境化學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對實驗的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和獨立分析科學問題的能力,需要對環境化學課程教學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實踐,與時俱進,建立和完善了環境化學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對于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會更進一步加強,教學內容、方法等也會日趨完善。
【參考文獻】:
【1】戴樹桂.環境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趙晶瑾,陳春強,蒙冕武.淺談環境化學實驗課程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廣州化工,
2015,43(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