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收制度是一個國家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隊自身經濟進行調整的重要方式。稅收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稅收制度的合理制定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穩定都至關重要。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采用雙主體稅制模式,主張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雙主體。流轉稅在我國稅收中比重較大,但是流轉稅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自身獨有缺陷,如重復征稅現象嚴重、增值稅比例偏高、消費稅征收不力等。所以,以流轉稅向所得稅為主體轉變是我國稅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本文基于我國國情,通過比較流轉稅和所得稅各自特點,來闡述所得稅存在合理性,說明當前中國稅制的改革。
【關鍵詞】:流轉稅 所得稅 經濟效益 經濟發展
一、流轉稅及其特點
(一)流轉稅的定義
流轉稅作為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物,包括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它是以商品和勞務為征稅對象,按流轉額所征的各種稅,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流轉稅的征稅對象既包括商品銷售額,也包括非商品銷售額稅。流轉稅是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較大一種稅收形式,在我國現有的稅制結構中,流轉稅是我國最主要的稅收形式。
(二)流轉稅的特點
流轉稅的主要特點是:第一,稅基廣,以商品和勞務的流轉額或交易額為計稅依據。第二,相比于所得稅,受生產、經營成本和費用變化的影響較小,可以及時有效地為國家財政收入提供來源。第三,課征普遍,一般具有間接稅的性質。第四,流轉稅一般采用從價計征或從量計征,計算手續簡單,易于征收,也容易為納稅人所接受。
二、我國流轉稅存在問題及現狀分析
(一)歪曲市場信息明顯
按照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觀點,市場上商品的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但由于征收了流轉稅,對商品的價格產生了嚴重的外部影響。當某種商品的流轉稅過重,該類商品的價格會上升,從而人們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反之亦然。這就會給商品市場造成“看不見的陰影區”,人們無法正確判斷真正的供求,影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
(二)存在重復征收的現象
增值稅的征稅對象是銷售貨物、進口貨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由于我國主要實行的是生產型的增值稅,企業為了減少稅收,就需考慮自己的經營模式,減少流通中增值的環節。由此不僅沒有消除重復征稅的弊端,甚至還造成了不同行業及同一行業內不同企業間稅收負擔的不同。這在無形中就造成了二次收稅的現象。同時,逃稅避稅偷稅的現象也頻發。
(三)消費稅征稅范圍不適應經濟發展
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必然會帶來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但我國僅對十四類貨物征收消費稅,范圍較窄,不能與時俱進。具體表現為:我國將某些生活必需品和少數生產資料納入了消費稅的征收范圍,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能夠支付起白酒、化妝護膚品等商品,它們成為生活必需品。加上對汽車輪胎和酒精等生產資料征稅,影響生產發展也違背了加速經濟建設的方針。另一方面,已成為大眾暢銷但同時又征收消費稅的商品,對于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有一定影響。
(四)實行比例稅率,稅負具有累退性
增值稅具有累退性的特點,收入越高的人消費所占收入比例越低 ,而按比例收流轉稅顯然窮人繳稅額占收入比例更大,這就使得低收入者的稅收比富人的更重,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原則,收入愈少,稅負就相對愈重,導致事實上的稅負不公,未能體現良好的稅收調節作用。
三、所得稅及其經濟效益分析
(一)所得稅的定義
所得稅又稱所得課稅、收益稅,指國家對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所得征收的一類稅收。在我國,所得稅包括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
(二)所得稅的特點
1.以應納稅所得額為征稅依據。
2.所得稅一般為價外稅,納稅人和實際負擔人通常是一致的。
3.應納稅稅額考慮了納稅人的成本、費用等各個方面。
(三)所得稅的經濟效益
1.所得稅只通過對應納稅所得額征收,所以會調節收入水平,進而影響需求,可以直觀地反映商品供求變化信息,同時所得稅避免了重復征稅,可以促進社會的再生產和公平正義。
2.所得課稅包含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稅基廣泛,稅率累進,應稅數量越多稅率越高,可以有效的促進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同時征收方法簡便,一次性征收,個人所得稅采用超額累進法,減少征納成本。
3.所得稅是直接稅,納稅人所得即扣除應納所得稅額后的收入,透明度高,同時不易轉嫁,不同性質企業個人適合不同稅率,可以促進社會公平,發揮稅收調節作用,在源頭避免了偷漏稅行為。
4.個人所得稅有助于納稅人實現利益最大化,維護自身利益。企業所得稅的稅后收入高低,影響企業財富分配和投資回報率,進而影響投資。所得稅可以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在保證國家稅收前提下,使納稅人稅負最小化和科學化。
(四)流轉稅和所得稅的區別
1.課稅對象不同:所得稅是以商品價值構成中的m,即所得額為課稅對象;而流轉稅是以商品價值構成總額中c+v+m,即流轉額為課稅對象。
2.流轉稅只與商品銷售收入有關,不受成本高低影響,容易重復征稅,且可以轉嫁;所得稅直接受成本規模影響不會重復征稅,不能轉嫁。
3.征收方法不同:增值稅是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消費稅是采用從量,從價等方法;企業所得稅是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個人所得稅采用超額累進法?
四、流轉稅向所得稅為主體轉變的必然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定時期的經濟基礎決定一定時期的上層建筑。流轉稅因其弊端,易于扭曲價格信息,不利于微觀主體的經營決策,對投資的抑制作用明顯,也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而所得稅作為一種“良稅”較適宜于市場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明顯,便利于政府的宏觀調控。因此,中國稅制改革的方向,應選擇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體系。
(一)從個人所得稅角度
1.個人所得稅由于征收方法科學,多收入者多繳稅,可以縮小貧富差距,保持了相對穩定,緩解社會矛盾。同時有助于納稅人實現利益最大化,維護自身利益。同時,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稅基不斷擴大,有利于為國家稅收提供穩定來源,保證了國家財政安全。
2.個人所得稅是適合社會發展的稅收政策,彌補了稅法中尚未明確規定的行為及稅法中優惠政策而進行的,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和改進有關稅收政策,進而可以不斷完善和健全我國的稅法和稅收制度。
3.我國的個人所得稅不同于其他國家,征稅主權上具有確定性,同時吸收了其他發達國家的優點,對符合條件的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進行科學的征收,這有利于維護我國的稅收主權,體現我國的國家意志,體現稅法最大的特點。
4.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是民主與法制的集中體現。近年來,個稅改革充分體現了人文情懷,對向慈善事業的捐款以及對外籍人員的附加稅扣除等,體現了對社會愛心事業的支持以及對外來移民的包容,這也增強了在改革開放下我國對外稅收的吸引力,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二)從企業所得稅角度
企業所得稅在組織財政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實施宏觀調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職能作用。企業所得稅調節的是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關系,這種分配關系是我國經濟分配制度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處理其他分配關系的前提和基礎。
1.企業所得稅區別于流轉稅的重復征稅,使企業有利可圖,激發企業持續經營能力,促進企業再投資,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緩解社會壓力,推動社會穩定。
2.企業所得稅是我國重要稅種以及財政收入重要來源,是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社會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作為財政政策的工具,對于國家需要鼓勵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和新技術產業,可給以稅收優惠、減免、低稅等待遇,對于某些需要限制的行業或產品,國家可通過高稅、加征等措施加以限制,在為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同時,企業所得稅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重要手段,也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3.改革后的企業所得稅克服了納稅人投機心理,減少“假外資”政策性套利行為。相比與以前由于外資企業在稅收政策上比內資企業享有更多優惠,稅制的不平等使越來越多的內資走上“假外資”之路,新版企業所得稅法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這樣可以使企業公平地根據所得額交稅,既維護了國內企業利益,同時使國家稅收安全穩定。
五、總結
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體系向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體系的轉變,是一種必然趨勢。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結構與生產資料多元化,要求中國稅制改革要符合國情和經濟發展方向。再加上這種改革切實保障了個人、企業、國家三者根本利益,在不同層次和領域都發揮了稅收的財政和經濟作用。所以這種稅制改革是社會之所趨。
【參考文獻】:
【1】齊代民.流轉稅與所得稅之比較與選擇[J].經濟師,2007
【2】常曉素,何輝.流轉稅與所得稅的福利效應研究[J].統計研究,2002
【3】董慶錚.對雙主體稅制模式的爭議[J].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年報,1989
【4】時玉婷.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改革:必然選擇與路徑設計[D].河南大學,2018
【5】梁學平,李平.關于我國最佳稅制模式的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3(01)
【6】高莉.中國稅制結構模式辨析[J].稅務研究.2001(03)
作者簡介:劉珂羽(1998年5月3日) 男,漢族,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