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婧
【摘要】:“昆山反殺案”發生傳播后,正當防衛限度問題再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正當防衛是我國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刑法賦予公民的一項重要權利,其意義在于保障社會和個人利益,威懾犯罪分子以及鼓勵公民與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做斗爭。但在司法實踐中因為受到不法侵害發生的緊迫性以及環境因素等其他原因的影響,對正當防衛限度的認定較為嚴格,不利于公民積極行使權利。本文從這一具體案例出發,結合相關法理及其他已知案例,探討防衛限度的認定問題,對正當防衛的適用問題進行淺顯分析,為想要進一步了解正當防衛這一自我保護權利的廣大民眾提供參考。
【關鍵詞】:正當防衛 防衛限度 防衛適用
2018年8月27日,江蘇省昆山市發生的一起殺人案使得正當防衛問題成為輿論焦點,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其中作為核心內容的正當防衛的限度問題引起熱烈討論。正當防衛限度的認定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著爭議,其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標準也相當嚴格。近幾年來,法學界更加重視對正當防衛限度問題的研究。綜合來看,國內學者對于正當防衛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見解,雖有共識,但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針對目前社會熱議的系列問題,在各位法學前輩研究的基礎之上,本文以昆山反殺案為引子切入,以正當防衛的限度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回顧案件,結合相關法學理論對防衛限度問題加以研究探討,以期為普通民眾提供參考,為正當防衛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議。
一、正當防衛之概念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又包括一般正當防衛和特殊正當防衛,分別對應于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和第三款。特殊正當防衛又稱為“無限防衛”、“無過當防衛”、“特別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仍然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一般正當防衛與特殊正當防衛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第一,法規不同。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第二,成立條件不同。特別防衛首先應具備成立正當防衛的起因、時間、對象、主觀這四個基本條件。正當防衛所針對的,必須是不法侵害;必須是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正當防衛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由此可知,明確正當防衛的限度尤其重要。
二、案件梳理
2018年8月27日晚劉某醉酒駕駛一輛寶馬車沿昆山市震川路西行至一路口時突然變道,與正常行駛的一輛電動車險些發生碰撞,劉某與該電動車車主于某發生爭執。雙方爭執時劉某動手打了于某,并快步走向車內拿出一把砍刀,砍向于某,擊打中長刀不慎落地,于某撿起長刀反過來持刀追趕致劉某受傷,隨后劉某后向寶馬車方向跑去,于某繼續追趕未果,劉某繼續逃跑,于某也返回寶馬車,待民警趕到現場后將砍刀交給民警。之后劉某被發現傷倒在草叢中,經醫治無效身亡。截至2018年8月28日,該案件導致寶馬車車主劉某死亡,騎車人于某某受傷。2018年8月28日晚,案件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2018年9月1日,江蘇省昆山市公安局對“昆山市震川路于海明致劉海龍死亡案”發布通報。通報稱,于海明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依法撤銷于海明案件。
三、防衛限度的綜合分析
根據我國《刑法》第20條第1款規定,正當防衛,從防衛目的來看,要求行為人必須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侵害而實施的防衛行為;從時間條件上看,要求侵害行為是正在進行。從對象條件來看,要求對實施不法侵害的“不法侵害人”進行防衛;從防衛結果來看,刑法認為構成正當防衛的情況下,即便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也不負刑事責任。此外,《刑法》第20條第2款和第3款,還對防衛限度以及正當防衛的特殊情形進行了規定。
由此可見,區分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關鍵就在于對防衛限度的理解。防衛過當是指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需要承擔相應刑事責任。司法實踐中對防衛必要限度的認定比較嚴格,同時由于當時客觀環境影響下造成的取證難,審判中“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具體把握,“免受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的“正在進行”的判定,“重大傷害”的鑒定等等問題,彈性很大,很難定量,一旦把握不準會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公民正當防衛權利的行使,也不利于鼓勵公民遭受侵害時積極同不法侵害行為作斗爭。因此,在判斷正當防衛限度時,需要考慮不法侵害行為的危險程度、侵害者的主觀意識、對社會的影響等等因素以發揮法的價值,體現公平正義。但在實踐中要做到精準防衛的確很難,司法也不應該苛刻要求行為人在事發當時做出精準、理性的判斷,而應該是允許行為人根據具體情況以及社會大眾的一般認知水平做出判斷。
四、結語
正當防衛作為刑法中一項重要制度,合理適用可以更好的保護公民的權益。正當防衛制度中防衛限度問題一直以來在司法實踐中較難把握,尤其是針對具體案件的準確認定,需要從事件的整體和全局上進行把握,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才能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1
【2】高銘暄.高銘暄自選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勞東燕.防衛過當的認定與結果無價值論的不足[J],中外法學,2015(5)
【4】田宏杰,刑法中的正當化行為[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5】王政勛、賈宇.論正當防衛限度條件及防衛過當的主觀罪過形式[J],法律科學,1999(2)
【6】楊春洗等,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