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鵬
【摘要】:企業在生產經過應過程中要時刻履行注意義務,其宗旨是為了保護第三方的權利。企業在民事范圍內,其注意義務就包括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縱覽歷年判決,因為企業的注意義務而判決其在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對消費者的損害進行補償的判決不在少數。但近期出現了判決企業不承擔責任的情況。本文針對此現象簡要論述企業在民事范圍打的注意義務。
【關鍵字】:注意義務 經濟補償 人身損害
注意義務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盡到時刻注意的義務,確保在其經營過程中,消費者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在實踐中,針對企業在民事方面的注意義務,現在的審判方向及思路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的不同。
一、問題的提出:
案例一:郭1等訴某健康俱樂部有限公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1】
2006年,郭某去某健康俱樂部進行足浴,在足浴過程之后弄,郭某因心跳呼吸驟停猝死。事后郭某的家人郭1等向法院起訴,認為某健康俱樂部應承擔75%的賠償責任,要求某健康俱樂部賠償其死亡賠償金、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精神損害撫慰金。該案經過了一審與二審。一審法院認為被告即某健康俱樂部針對郭某的死亡存在過錯,應承擔次要責任,承擔比例為15%。二審法院認為某健康俱樂部在郭某死亡事件中無過錯,但郭某是在實施有利于俱樂部獲利的行為中猝死,其收到的損害更為深重,故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五十七條規定,判令其給予郭1等一定的經濟補償。
案例二:陳1等訴某游泳館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2】
2017年陳某在某游泳館游泳時發病,經查因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腦干功能衰竭,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致死。陳某的家屬陳1等訴至法院,認為游泳館未盡到安全保障注意義務,應承擔70%的賠償責任。本案經過了一審與二審。一審法院認為游泳館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判其承擔20%的賠償責任。二審法院認為游泳館施救時間合理且及時,救生人員對陳某已盡到及時救治的安全保障義務。且經過鑒定,不足以認定陳某的死亡與溺水有直接因果關系。因此,判令游泳館不承擔責任。
通過對比可知,案例一作出的時間為2007年,案例二作出的時間是2018年。除此之外,兩份案例前后雖相隔10余年,但法院針對同一類案情作出了不同的判決,這不是某一份判決判錯了,而是審判的思路變了。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這兩份判決之所以不同,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法院在認定時將注意義務定義的過于寬泛。注意義務最早起源于英美,在我國最早規定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0條第2款。注意義務具體包含三個方面:可預見性,相關性,公正合理性。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官擴大了公司的注意義務,認為消費者的人身損害是企業可預見的。但這一觀點明顯是加大了企業的責任,進而會抑制企業的發展。
(二)、這在2018年之前,針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消費者發生人身損害,即便是企業已經盡到合理限度范圍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情況下,法院往往也會判決企業對受害方予以救濟。究其原因,是因為法院認為受害方是在實施有益于企業的行為過程中發生人身損害,即便其損害與企業無關,但是其行為給企業帶來的利益,且相較于企業,受害方是較弱一方,且其在案件中受到的損害也相較更大,因此出于人道主義原則,企業應給予適當的“援助”。這意思路明顯是將企業的注意義務當做兜底條款,不論企業是否有無錯誤,是否盡到安全保障義務,企業都不會全身而退。這樣的“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不會帶來公平正義,反倒會損害企業的權益,讓企業經營者疲于經營。
三、企業民事注意義務承擔問題的處理意見
筆者認為,針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消費者發生人身損害,如果經過鑒定,企業存在過錯,那么企業應針對其過錯的比例承擔責任;但是如果企業沒有過錯,那么針對此類案件,不能草率的擴大企業的注意義務,盲目的或隨意的讓企業承擔賠償責任。
首先,要厘清企業注意義務的責任界限,不可無邊界的擴大企業的責任,將企業的注意義務作為兜底條款。注意義務應有其尺度,要確保合理的注意義務是考慮環境、對象、場合以及具體情況的。如果企業已經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危害而提前準備各種預防措施,在危害發生的時候積極應對解決,這些就已經是企業的合理注意義務的范圍了。如果超出,則是加大了企業的義務,不利于企業的日后發展。
其次,在傳統觀念中,企業的經濟實力遠大于普通家庭,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的崛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家庭的經濟水平未必就低于企業的資金實力。因此,僅僅是因為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猝死,就認定企業應承擔部分的賠償責任,這樣明顯有違公正。這種審判思路,固然有安撫受害方、維護社會穩定的益處,但是卻明顯不利于企業的良性發展。而案例二的出現,表明了審判思路的轉變。案例二不同于以往無論企業是否有過錯,均不可“全身而退”的審判思路,明顯更注重厘清各方責任。這種審判思路更注重公平責任,給社會公眾樹立了正確的法律意識、更有助于樹立法律權威,讓人民群眾,包括企業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一審:(2007)湖民初字第1774號
【2】二審:(2007)廈民終字第2601號
【3】《人民法院報》2018年12月1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