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瑋珺
“人類所有高級的思想,正是起源于對死亡所做的沉思、冥索,每一種宗教、每一種哲學與每一種科學,都是從此處出發的。”死亡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對于死亡,西方社會不僅有宗教上的感悟,也有哲學上的思考。面對死亡時除了牧師的安魂曲和對人倫親情的悼念與緬懷,還有宗教哲學關于死亡的理性思考,如何從獨特的神秘主義中找到潛在的規律,并加以哲學的眼光總結和研究呢?不論是古代埃及的木乃伊還是古代中國的“事死如事生”,還是近現代的醫療續命。死亡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避而不談或者是淺嘗輒止的過于沉重的話題。雖然有極樂世界、天堂等獨立于現實世界之外的宗教所構想的其他世界作為鋪墊,但仍然沒有人可以描述死亡后的世界。死亡令人恐怖是它的決絕不可逆,也有宗教體驗稱死亡如同大夢一場。說法不同,因此各人對死亡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我們都清楚宗教的兩個切入點是命運和生死。必不可少的神靈觀念和生死觀念豐富了各種宗教的內涵。下列選取幾種宗教典型的死亡觀進行分別闡述:
佛教:認識輪回生死,主張依據人的根基選擇法門修行,認識死亡征兆及可能過程,生死如幻即無生死。死亡對生命而言是一個關鍵期。死亡并非湮滅,而是轉化,必須通過死亡來完成這個轉化。佛教徒堅信活佛坐化后并沒有真正離去而是會轉世降生于別的家庭,每次都會有年幼的孩童獲此殊榮,成為下一代。個體會消亡,但其存在回歸入母體重生出新的個體來的可能性。因此世界可以新陳代謝,歷久彌新。
道教:認為死亡同為人的一種回歸,回歸到“道”中去。人從“道”中來,回到“道”中去,一切皆道化。道教中紅頭道士度生,黑頭道士度死。正面接觸著生死。其認為形存則神存,形滅則神滅,并不存在靈魂轉世的信條。因此道教中沒有勾勒出獨立于現實世界的另一個彼岸世界。說明其對待死亡的自然態度。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坦然接受死亡和死亡的未知,不喜不怒不卑不亢。具有極高的哲學智慧,中庸之道貫徹始終。
基督教:耶穌復活。此事除了說明了上帝的全知全能以及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還說明了基督教對死亡的一些看法。死亡并不代表一切的結束,相反倒可以是新的開始。耶穌說人死后就相當于在墳墓里沉睡了一樣(約翰福音11:11)。此言論無疑減輕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心理。末日審判時要根據人生前所作善惡來判定去往天堂還是地獄,這是能通過關于死亡的想象言論對生者的世界能產生影響的機智的言辭,同時也彰顯了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影響到社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那哲學方面如何看待死亡的呢?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出了死亡的必然性,從而用以反駁當時的靈魂不滅學說。柏拉圖“哲學是死亡的排練”,(也有譯作“哲學是死亡的默思”,然而前者較為貼切)明確地把死亡與哲學的思維方式聯系了起來。現代哲學家雅思貝爾斯也曾強調過“從事哲學即是學習死亡。”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就寫道“你要習慣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事,因為一切善惡吉兇都在感覺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死亡可以是終極,也可以是延伸。由此看來“靈魂”一詞的界定包括定義內涵外延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可以是觀念和意識,也可以是神秘主義的靈體存在。后者無人能證明其存在,而意識的存在如同物質不滅定律一樣,也是不滅的,它只能從一種載體轉移到另一種載體,從一種寄存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寄存形式,而不被消滅。
由上述的宗教與哲學對于死亡的看法,可以牽扯出終極關懷的內容。終極關懷源于人之存在的有限性,源于人之期盼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是人類超越有限追求無限以達到永恒的一種精神渴望。對生命本源以及死亡價值的探索構成人生的終極性思考。這是人類獨具的哲學智慧,尋求人類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尖銳對立的緊張狀態。體現著人們對于生死的價值追求。那么如何使瀕臨死亡的人坦然接受死亡這個自然規律,如何能夠讓他們正確認識到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在有限的時間內減少痛苦呢?這時候如果有宗教的相助,將事倍功半。有人說宗教其實就是哲學的表象,均為指導人們的行為規范,不同的是其神秘性此時宗教哲學扮演者“描繪者”的角色,會勾勒出死亡之后的背景藍圖,宣傳以上述的宗教死亡觀,使人們不再懼怕。海德格爾不斷提醒著人們,人總是“受限制者”(dieBe-Dingten),他強調對人的終極關懷必須奠基在一個新的基礎上,即要從永恒的無限者下凡到終有一死的有限者。道教追求長生久視。實際上的態度首先是遵循自然,雖固然無法實現身體上的長生久視,但精神上未必不可以。
綜上,宗教與哲學對死亡的理解即信仰與理性對死亡分別的理解,二者的看法可以轉化為幾個問題 :哲學與宗教有沖突嗎?在我看來,哲學與宗教存在分歧,但并無根本性的矛盾。二者對于死亡的觀點概括為兩種:一是認為死亡并不是終點并存在長生輪回;即靈魂不滅,意識的永恒性等觀念;二是認為死亡即是毀滅是必然存在的,象征著湮滅并且無法逆轉。即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等觀念。死亡同時又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死亡的意義之類的文化部分的內容也提醒著分析一般情況時也應考慮特殊。在終極關懷的范疇中,二者相互結合,互為表里。宗教即為哲學思想的表象形式,用一種容易被接受的神話或者神秘主義思想,來傳達一種哲學智慧,從而使人們坦然死亡的必然性,對人們的思想行為作出指導。傳遞價值觀和世界觀。柏拉圖的典故說明,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行為方式。死亡是需要等待又不需要等待的,所以按照科學的宗教哲學的引導,不必把其視作洪水猛獸,也不用太過置于思考范圍之內,我認為,順其自然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