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全 劉遠
摘 要:隨著隧道長度、交通量日益增加,隧道內部潛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也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由于隧道結構的特點,在發生事故后給救援和逃生帶來諸多困難和限制,極容易引起大范圍的群死群傷事件,通常給個人和社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是一味提高災害防治標準也同樣會給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因此,如何在防范災害風險和工程經濟性與合理性之間取得平衡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探討了公路隧道災害事故分析及其風險評價方面的內容,以供參閱。
關鍵詞:公路隧道;災害事故;風險評價
引言
為確保施工安全,國內外學者將風險管理理論引入隧道施工領域,開展了大量的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理論基礎方面,探討了隧道施工的常見風險事件、主要風險源及常用的風險評估方法提出了比較完善的風險評估模式和流程;在工程應用方面,編制了成套的風險檢查、評估與對策表格,并開發了可視化的風險評估與預警系統等,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然而,受地下工程自身的特點,地質條件、施工管理的復雜性,以及目前對安全風險評估的不重視或流于形式等因素影響,導致各類安全風險事件依然較多。
一、公路隧道交通及其風險分析
(一)隧道事故
根據以往的隧道事故發生率可得知,在可通行時,往往隧道的車流量越多,隧道中出現車禍事故的概率也會增大,所以,對隧道的車流量進行有效的控制,是減少隧道內突發事故的方法之一。
(二)隧道事故與交通形式
與隧道的通風系統一樣,隧道的交通形式(單向/雙向)與交通狀況(通暢/擁堵)都將影響隧道的逃生與營救環境。在單向交通且不擁堵的隧道內,如果發生事故,那么在事故發生地前方的車輛可以安全駛離隧道。通過控制隧道內風向,可以將由火災產生的有毒煙霧控制在某一方向上。如果隧道內部交通擁堵、同時發生事故,那么所有車輛只能被困在原地無法離開,這樣對于隧道的通風系統與逃生路線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對于雙向交通隧道,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如兩車對撞)的可能性要大于單向交通隧道。
二、公路隧道災害風險評價
(一)設計階段安全風險評估
隧道設計方案比選是初步設計階段最關鍵的工作任務,相應的,該階段安全風險評估應依據初勘資料與設計方案,重點評估不同設計方案的安全風險。初步設計階段隧道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包含三個階段。單一風險事件的區段評估。重點是評估某一風險事件,如塌方、大變形等,在隧道沿線某一區段的風險,給出不同的風險等級,評估結果為不同位置或區段的塌方風險等。單一事件的整體評估。重點是根據單一風險事件的分段評估結果,評估某一風險事件的風險等級,例如塌方、大變形等。隧道整體風險評估。重點是根據隧道單一風險事件的評估結果,評估隧道多個風險事件情況下的綜合風險等級。根據隧道可能出現的災害事件,確定隧道的總體風險等級。上述的三步流程以層層遞進的方式銜接,對某一方案評估完成后,再進行下一設計方案的風險評估。這種評估流程能滿足下一階段的安全風險評估的基本要求,對初始風險等級、相關控制措施以及殘留風險予以詳細記錄,并作為下一階段的重要依據和基礎。同時,初步設計階段的殘留的風險會轉移至施工圖設計階段,隨著詳勘資料的完善或者設計方案的變更,可能出現新的風險源與風險事件。因此,與初步設計階段相比,風險的控制措施應更加明確具體、可制定相應的風險源跟蹤監測方案和風險應急預案。
(二)施工階段安全風險動態評估
公路隧道建設過程中,盡管設計階段已進行系統的風險評估工作,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但施工階段的安全事故仍不可避免。其主要原因為風險本身所具有的動態變化特性,由于詳勘不可能完全搞清楚每一區段的地質情況,同時施工單位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施工方案等與設計存在出入,導致施階段的安全風險與設計階段有偏差。因此,僅靠設計階段的靜態風險評估,難以有效控制施工階段的安全風險,應在設計階段的基礎上,結合地質情況、施工方案、施工管理等采取動態評估方法。公路隧道全壽命周期過程中,風險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傳遞轉移的。基于施工過程的安全風險動態評估發生于實際建設過程中,重點考慮隨著隧道工程的開挖,實際揭露地質條件與原地勘資料存在差異或是施工方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等導致風險呈動態變化趨勢,評估工作于施工過程中開展,宜抓住主要風險源,力求操作簡便、快速、合理,以定性分析為主。
三、對修建隧道工程的建議
為了更加有效的降低穿山隧道中所發生的事故以及事故中所出現的人員傷亡問題,提出幾點建議。(1)在修建隧道時,對車流量較高的穿山隧道應多建造些道路分流路,從而可以有效防止在一條隧道內發生因車流量過高所造成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在隧道內安裝無線自動偵測儀,這種辦法也可以對隧道內的車流量進行有效的監測,還可以在隧道內多布置一些緊急事件通知牌,如果有緊急事件發生,能夠讓駕駛員第一時間收到通知,隨時了解隧道內的信息。(2)在修建隧道時,盡可能少的修建雙向車道,一方面不利于隧道內空氣的流通,另外容易發生雙向車輛的碰撞等危險,增加了交通事故的概率。(3)如果一些裝載了危險物品的貨車需要通過隧道時,貨車司機應該提前和有關部門進行溝通檢查,并在有關部門允許下才可通過,貨車的尾部必須粘貼危險標識,否則禁止通過隧道,這樣做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此類危險車通過隧道內出現事故的概率。(4)在隧道里應該安放更多的緊急求救電話以及消防措施,并明確指出逃生通道,以有效避免隧道發生事故后人員不能及時疏散的問題。(5)在修建隧道時,可以多設置一條可以讓救援隊進入的緊急救援通道,這樣可以避免發生事故后,救援人員不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從而導致救援時間越長,人員傷亡越大的場面。(6)管理隧道的有關部門應該依據不同隧道的修建特點來進行對隧道內可能出現的事故制定預防措施。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隧道內出現的事故有很多種,所以隧道管理人員不僅需要管理車流量和對危險物品貨車檢測管理等問題,也要對隧道內進行改造,多開展對緊急事件處理速度的演練,設置可供逃生的出口等,將隧道事故的人員傷亡概率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趙亮.公路隧道災害事故分析及其風險評價[J].居業.2018(04).
[2]岳攀.公路隧道災害事故分析及其風險評價[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8(06)
[3]莫錫榜.公路隧道災害事故分析及其風險評價[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