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婧
摘 要:工筆畫作為中國畫中一個重要的繪畫表現方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工筆畫有其獨特的用筆和著色方法,中國畫家以墨線勾勒再以多種顏色平涂或渲染,這就是工筆畫表現的繪畫語言—筆墨和色彩。筆墨是中國畫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中國畫追求“意”的表現的基礎和根本條件,而色彩則是工筆畫中重要的構成元素之一,工筆畫中的色彩可以賦予作品豐富、深厚、多元的表現特征。
關鍵詞:工筆畫;語言;筆墨;色彩;創作
一、工筆畫中筆墨的語言表達
中國畫中的筆墨,顧名思義就是指筆和墨的使用,筆是中國工筆畫的筋骨,墨則是中國工筆的血肉。南齊謝赫在《六法論》中首位提到“骨法用筆”,闡明了“骨法用筆”在中國畫繪畫中的地位,指的是用筆要符合人的形體結構,在山水畫和花鳥畫中則要符合物象的形體結構。而唐代張彥遠也提道:“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這都說明的了用筆是中國工筆繪畫中的關鍵所在。筆墨是中國畫形成的載體,筆墨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繪畫效果的成敗,所以中國畫對用筆用墨的要求也是極高的。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筆為骨,墨為肉,水為血,筆與墨與水的靈活運用形成了具有黑白層次變化的中國畫獨特的藝術語言,在工筆畫中尤為體現了筆墨的重要性,筆墨是工筆畫的靈魂,是體現工筆畫中“意”的基礎和必要條件。
中國工筆畫的表達不僅對用筆的要求極高,也依賴于墨色的表達。墨為黑,墨即玄,中國古代以玄色為正色,無論是五彩的中國畫還是水墨畫都必須圍繞著墨構建繪畫語言。在工筆畫中,墨線始終占據著造型的輪廓線,墨或以破墨,或以改變線條本身的粗細、形態的方式在作品中始終占據主要位置。
中國工筆畫在五代及兩宋時期達到巔峰,還設有專門的繪畫機構—宮廷畫院,并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工筆繪畫大家,其中徐熙和黃笙為代表的工筆畫家體現了當時兩種不同的工筆繪畫風格,其中徐熙的繪畫風格尤為獨特,他打破當時宮廷主流的工筆畫風,用墨來進行渲染,在他的作品中墨色是絕對的主角,對后世工筆畫的創新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宋代畫家李公麟也是筆墨運用方面的杰出代表,李公麟受東晉顧愷之影響,又師法于唐代吳道子,發明了“白描”畫法,“白描’畫法是一種高度簡潔又效果明快的藝術表現手法,它僅僅只是通過線條的粗細、剛柔、曲直、輕重來表現一幅畫作的節奏以及韻律的變化,對復雜的形狀進行高度的概括,來體現要表達的“意”,他在筆墨上的運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工筆畫中色彩的語言表達
工筆畫中的色彩是工筆畫的重要構成元素,南齊謝赫在《六法論》中第一位的是“骨法用筆”,排在后面的就是“隨類賦彩”,色彩可以賦予作品獨立的審美價值和表現性能,是繪畫語言的重要表現手段。如五代南唐工筆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主要刻畫南唐中書郎韓熙載夜間舉辦宴會的場景。這幅作品中鋒用筆,線條流暢,設色富貴濃麗,對女樂人物的刻畫生動傳神,人物衣著濃艷華麗,豐富而和諧的色彩、工細極致的暈染與身著白色晚裝、袒露赭色胸端坐在黑色椅子上的韓熙載形成強烈的對比,主賓關系明確,而人物神情和場景融為一體,形成對立統一而有協調有節奏的盛宴氛圍,其筆墨色彩的合理運用使所想表達的主題更加突出,物象更加鮮明,格調更加高雅。現代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云:“色憑目顯,無目即無色;色為目賞,不為目賞,亦無色也。故盲子無色,色盲者無色,不為吾人眼目所著意著,亦無色”,闡明了色在國畫繪畫中的重要性,中國工筆畫更加注重把色與線、色與墨很好地結合起來,更加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
三、中國工筆畫創作中的生活情懷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創作表達其情感,而同時藝術創作也必須遵循其規律和特點。在熟悉掌握了中國工筆畫和藝術語言表現形式特點的基礎上,在立足生活、抒發情懷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
總之,對繪畫形式的探索,必須根植在內容的堅實土地上。
四、中國工筆畫創作中繪畫語言的應用
中國工筆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在當下,中國工筆畫也由古典形態不斷向現代形態轉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大環境的不斷改變,藝術視野的不斷開闊,出現了更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其筆墨色彩在當代工筆畫創作中應該運用更加靈活,在繼承優秀藝術大家的優秀文化財產的同時,應該開拓視野,融入新穎的構思,豐富中國工筆畫的藝術風格。
現在,當代工筆畫呈現出了異彩紛呈的多樣化形式,很多傳統意義上的形式規范不斷被打破,藝術觀念、風格題材都有了很大的更新,再加上現代文化的涌入,諸如新材料的運用、西方繪畫觀念、肌理特殊技法等。這就要求我們對筆墨、色彩這種最基礎的繪畫表現語言更加精益求精,讓中國工筆畫在傳統的的筆墨色運用的基礎上,充分的把用筆、用墨、用色結合起來,融入新的繪畫題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開拓出現代的語言形式和新的時代審美意境。當然,最終還是必須要立足于傳統,畫面要能體現工筆畫最根本的東西,同時涵蓋時代的特點。結合當下的時代特色,創作遵從于傳統,又有些許的不同。我們在梳理這些筆墨語言形成的發展過程中,領悟、學習、感受了中國文人的精神與藝術表達技巧,從不斷地學習磨練中成長,好好梳理自身的風格特點,并通過工筆畫的創作實踐來繼承發揚傳統精髓,找到適合自己表現的語言形式,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式的中國國筆墨語言繪畫課題,逐步形成成熟的藝術表現風格,最終創作出優秀的工筆畫作品。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主編;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