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花蘭
摘 要:我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人民群眾當中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并深受人們的喜愛。本文從秦腔戲曲藝術的思想、表演、發展以及創新這四個方面入手,分析其與現代觀眾審美意識的聯系,認識到秦腔戲曲藝術應在滿足現代觀眾審美要求的基礎上,對傳統秦腔戲曲中的精華進行保留,做到與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秦腔;;戲曲藝術;;現代觀眾
戲曲文化不僅是國人的驕傲,也是其他國家了解我國文化的一個切入點,其積淀了深厚的東方智慧。有資料顯示,我國現知的劇種有三百六十多種,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劇種為地方戲。秦腔戲曲藝術作為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其自身的振興,不僅可以有效調動陜西地區人民的感情,獲得當地人民及領導的支持,還能使戲劇工作者以自己的工作而自豪,進而擁護和支持秦腔戲曲藝術的更好發展。時代的發展使得秦腔戲曲藝術的發展面臨嚴峻的形勢,關于秦腔戲曲藝術的創新,應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標準,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秦腔戲曲藝術思想與現代觀眾審美意識的培養
秦腔戲曲在封建社會誕生,因此其當中的倫理觀以及道德觀大多仍受當時的思想觀念所限制,認為媒介只有舞臺這一種形式。但這一觀念顯然與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嚴重不符,亟需進行改革。例如秦腔中較為經典的曲目《三滴血》,故事主要講述了山西商人周人瑞在陜西經商時,娶妻生下二子。周自己撫養長子天佑,次子賣給李三娘。后經商虧本,帶天佑回老家,其弟周人祥為奪家產而不承認侄兒天佑。仁瑞告至官府,縣官晉信書以滴血之法將父子斷散。李三娘女晚春在李三娘病故后,惡少阮自用假造婚書逼晚春與其成婚。晉信書又以滴血之法斷晚春和遇春為親兄妹。周人瑞尋找天佑,遇晚春奶娘,奶娘隨周仁瑞往縣衙對質,晉信書竟然還以滴血斷定周人祥與其子牛娃非血緣關系[1]。戲中感情波動較大,故事生動,情節曲折,人物鮮活,形象地反映了封建時代商人家庭的矛盾和不幸,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迂腐。在這部戲中,不僅充分體現藝術風采,同時也讓觀眾產生了共鳴,對傳統的封建社會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與諷刺,進而使主題更為健康向上,向人們傳達美的內容,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積極滿足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另外,我們發現雖然滴血認親這一方法并不科學,不符合現代人的認知,但當今人們為了金錢不認親人、胡亂判案的事情依然存在,需要觀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敢于向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進行斗爭。
二、秦腔戲曲藝術表演與現代觀眾審美意識的培養
秦腔戲曲主要以表演的形式來表現故事內容,因此演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表演技巧和程式,通過形體及表情來向人們展示劇情及人物特點。觀眾在觀賞過程中,美感需要借助演員的表演來獲得。戲曲美學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寫意的方式,對現實中的不同表現形式進行提煉與展示。如唱腔板式化、表演程式化、化妝臉譜化、布景虛擬化等。由此可以看出,秦腔表演均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及張力,通過獨具一格的姿態和形式,給人以程式化的表演及體驗,體驗內容不僅包括生活實際,還有對藝術形象及美學創作的感悟。秦腔來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因此其表演的大部分內容是使能夠被現代觀眾所認可的,體現在自身具有的審美功能上。例如在《寧武關》的表演當中,講述了明末,李自成率部攻打寧武關,守將周遇吉固守,終難抵擋。周遇吉突圍探母,欲保護老母及妻兒等逃離,周母誓與城池共存,令其再戰。李自成兵逼城關,周母令媳、孫自殺,然后放火自焚。周遇吉力抗義軍,被亂箭射死。傳統戲之一,亦文亦武,在別母、中箭、殉城等場次中,有繁難的身段表演及曲牌演唱[2]。通過對表演技巧的展現,將周遇吉城池不保、喪失親人、最終殉城的狀態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表演十分真實,很好的滿足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
三、秦腔戲曲藝術發展與現代觀眾審美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秦腔戲曲藝術具有許多的優勢,需要我們進行不斷傳承與發展。但由于思想內容及表演程式的局限性,導致其與社會無法同步發展,存在滯后性,進而不能很好的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要想促進秦腔戲曲的更好發展,現代觀眾要充分發揮出批判作用,使其在不斷創新與修正的過程中得到人們的認可,切實提升秦腔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在這一過程中,要認識到現代觀眾屬于一個復雜群體,其審美及層次均具有差異性。關于對觀眾形成不同審美標準原因的探討,總的可以歸結為時代原因,時代間的經濟、文化、政治均不同,進而觀眾在欣賞戲曲時會有不同的趣味。對此,秦腔戲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同時順應政治、時代變化規律、觀眾審美需求等內容[3]。另外不同審美標準的形成原因還包括人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習俗信仰、生活閱歷、文化水平、地域等。
四、秦腔戲曲藝術創新與現代觀眾審美意識的培養
為使傳統秦腔戲曲藝術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對其進行創新與改革。秦腔戲曲已經具有幾百年的歷史,藝術形式和表演風格也十分成熟,但仍有大部分內容不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要求,若其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出現了與時代的脫軌,都會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如今已是21世紀,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習慣和風貌都發生了變化,要求秦腔的藝術形式應滿足時代需求,形成一種全新的姿態,通過實踐來進行不斷探索,使秦腔戲曲貼近人們的生活,對現代觀眾的個性化審美需求做到有效滿足。
當然,秦腔戲曲的創新不能僅憑戲劇人員及劇團的努力,還需要政府部門建立一個專門的藝術結構,讓其充分發揮出引領性、指導性的作用,進而取得更佳的發展效果[4]。另外,社會也要貢獻自己的力量,設立秦腔藝術的專門獎勵基金,給予相關表演人員及工作人員一定的獎勵,并開展相關的社會活動,調動人們的參與積極性,讓當代觀眾更好的了解秦腔戲曲藝術,促進秦腔戲曲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我國各項戲曲文化爭奇斗艷的今天,需要做好秦腔戲曲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工作,對傳統的思想容及發展程式進行豐富與轉變,進而在促進秦腔戲曲藝術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柯卓英.基于大學生戲曲文化素養調研的思考——以秦腔藝術為例[J].戲劇文學,2017(2):136-140.
[2]常佩婷.秦腔古韻舞臺上的百年守望觀大型秦腔現代戲《易俗社》[J].上海戲劇,2017(12):22-24.
[3]汪人元.當代戲曲現代化的探尋——漫談秦腔《狗兒爺涅槃》[J].藝術百家,2016(1):49-52.
[4]欒穎.略論秦腔戲曲藝術的發展與創新[J].戲劇之家,2017(13):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