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華
摘要: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隨著我國基礎課程的不斷改革,小學生的教育目標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了更好的培育祖國的花朵,培養小學生們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優秀品質,學校和社會都應該重視傳統文化在小學班級文化中的建設。但是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學校和家長仍然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孩子,忽視了對孩子們文化素質的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長此以往,不利于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班級文化建設;意義;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文化底蘊的靈魂所在。要想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就必須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對學生們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向對小學生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讓讓班級形成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氛圍,更能讓學生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面對這種情況,本論文就此重點研究了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和途徑。
1 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
傳統優秀文化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之后依然熠熠生輝,從這個方面來講,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是值得世代傳頌的。在歷史的場合中,無論哪一個時代,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優秀的精神特質必須要得到傳承。比如說,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尊老愛幼”’、“尊師重道”、“不恥下問”等優秀品質即使在現如今的社會也發揮著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小學班級的文化建設的工作中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對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和正確價值觀的養成也起著積極的作用。當然除了傳統文化中蘊藏的各種精神特質,傳統書畫藝術對學生們的教育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藝術不僅有利于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對于提升學生們的審美和欣賞藝術水平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
2.1 增加文本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從古至今,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對孩子的閱讀培養必不可少。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要自覺養成閱讀的習慣,從書中獲得寶貴的財富。為了在班級上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中自覺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即使在今天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同樣適用。
為了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班主任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閱讀一些課外書籍。老師在對學生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可以以閱讀興趣小組的方式展開。根據學生們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進行選擇。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老師可以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為了讓學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老師還可以讓學生每天抽時間去對其中的經典語句進行背誦。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覺地去遵循里面的所傳遞的正確的行為準則,進而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讓自己成為更為具有良好素質的小學生。
2.2 學生自行進行班級管理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國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家”的氛圍,這能讓學生們感受到班級的溫暖,把自己的同學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在班級里面,學生在不違反班規的情況下可以自行組織各種關于傳統文化的活動。比如,在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學生們可以們舉行活動在班級上為學生介紹本民族節日,增強自己的民族自信。老師以班干部為代表,在班會上讓學生來組織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介紹。比如,當端午節到來之際,老師就以中秋節為主題,讓學生提前了解端午節的相關信息,讓學生在班會上介紹中秋節的由來。為了更好的達到教育的目的,老師還可以介紹一下中秋節的相關故事,增加活動的趣味性。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在了解民族節日,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們文化素養。
2.3 以學生為本
“人本思想”是我國創通教育中蘊含的重要思想,學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學生而言,家庭的教育更為重要。因此學校也要向家長傳播傳統文化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根據孩子的個性和特質來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充分尊重孩子,以孩子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學校還可以為家長舉行講座,舉辦傳統文化活動,向家長傳播傳統文化知識,讓家長潛移默化的受到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對孩子的缺點要善于包容。同時,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家長也能體會到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性,更加重視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的教育中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還不夠,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無法得到傳承和發揚。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必須要重視發揮傳統文化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作用,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夕高.核心素養理念下班級管理的新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6(09).
[2] 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
[3] 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6(01).
(作者單位:西安高新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