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杰 張景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薄镀胀ǜ咧姓n程方案(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學生應“正確認識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涯規劃能力”。對高中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將有利于幫助他們澄清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己認為“值得”的東西,思考自己對于社會的意義。特別是要引導他們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價值觀來設計生涯發展規劃,將生活個人目標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建立自己的職業價值觀。本研究中,職業價值觀是指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體現,是一種具有明確目的性、自覺性和堅定性的職業選擇的態度和行為,對一個人的職業目標和擇業動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職業價值觀測試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所用《職業價值觀自測量表》采自經寧維衛修訂的薩帕《職業價值量表》。該量表包含52道題目,代表了13種工作價值觀,是用來測評人的不同價值觀的工具。參與測試的學生為北京市一所高中高一年級全體學生,有效測試率達96.9%。有效問卷作答者中男生246名,女生293名。
測試結果統計與分析
價值觀總體情況 ?一是價值觀總體的綜合重要性排序。測試數據結果顯示高一年級學生最看重成就感、人際關系和獨立性,學生具備較強的成就動機,渴望人際交往和社會化,希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學生雖然有成就的欲望,但是同時希望舒適,不喜歡被約束。與成就感、人際關系相比,學生們最不看重的是管理權、安全感和追求新意。薩帕將職業價值分為三個維度:內在價值觀,即與職業本身性質有關的因素;外在價值觀,即與職業性質有關的外部因素;外在報酬。本次測試統計結果顯示高一年級有43.97%的學生更期待外在職業環境帶來的自我良好感受性。
二是相對矛盾的價值取向。整個年級學生中,55.64%的同學價值取向比較矛盾,處于價值觀猶豫區。他們有成就動機,希望實現社會價值,但是不愿意脫離舒適區。
三是價值觀清晰度分析。調查顯示在全年級學生中,有14.66%的同學價值觀之間區分度不明顯,沒有明顯的層級,職業定向作用弱。這正是學生價值觀引導中最需要關注的方面:讓學生在價值觀碰撞時學會如何抉擇。
不同學生群體價值觀統計與分析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不同性別價值觀的差異也是生涯教育中應該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是高一年級男生與女生價值觀測試結果比較。統計結果顯示全體男生在利他主義、智力刺激、獨立性等八個方面價值觀得分的平均值略高于女生,而在美感、成就感、社會地位等五個方面女生得分的平均值略高于男生。本研究對男女生得分的平均值進一步做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高一年級男同學更加看重智力刺激,而女同學則更加看重成就感和人際關系,其它11個方面,男生和女生價值觀沒有顯著差異。
二是高一年級學優生與學困生價值觀測試結果比較。將高一年級被試學生按年級三次全區統一考試成績總和進行排序,排名前20%的108人為學優生,后20%的108人為學困生。統計結果顯示,學優生在智力刺激、成就感、獨立性和人際關系這四種價值觀的得分高于學困生,其中學優生人際關系方面明顯高于學困生,在成就感方面也明顯地高于學困生,這說明學優生有更強的成就感。而學困生在美感方面顯著高于學優生,在管理、經濟報酬、社會交際和追求新意方面則非常顯著地高于學優生。說明和學優生相比學困生更加注重美感、經濟報酬、社會交際和追求新意。
三是生源校差異對學生價值觀測試結果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城鎮中學生源學生在美感、獨立性、社會地位、經濟報酬、舒適和追求新意六個方面的平均分略高于農村中學生源學生,而其它方面的平均分低于農村生源學生。但是學生得分均值的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價值觀的所有方面兩類生源校的學生職業價值觀平均分都沒有顯著差異。
討論與啟示
首先,調查結果反映了部分學生存在的職業價值觀之間區分度不明顯的現象,說明這部分學生職業定向作用弱,在進行價值選擇時會出現搖擺,缺乏動力支持。因此學校教師和家長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引導。通過學習和生涯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能夠分析清楚什么是自己最看重的,當出現職業價值觀碰撞時該如何抉擇等。
其次,55.64%的同學職業價值取向比較矛盾,希望有成就動機、實現社會價值,但是不愿意脫離舒適區,學校應該加強開設社會實踐、勞動教育和挫折教育,這也體現了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此階段對職業和從業的看法會出現搖擺、反復等問題。因此,學校職業價值觀教育就尤為重要,特別是要落實好勞動教育,特別是有必要開展艱苦奮斗和成就意識的培育。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各種職業,同時了解各個行業成功人士的成功經歷,引導學生從理想回歸現實,真正認識到付出努力、經歷辛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第三,對學生開展職業價值觀教育活動或指導時,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設計不同的生涯活動或學習內容。
第四,對于這一地區的高中生而言,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不必過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源學校類型。
【北京市中小學名師發展工程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首都師范大學)